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眼底验中风 港技术进军湾区

2018-12-06 03:18: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中文大学徐仲瑛教授展示全自动视网膜图像分析系统(ARIA)\受访者提供

  “全球每6人便有1人会於一生中不幸患上中风,疾病的潜在危险很大,但并非无法预防。”香港中文大学徐仲瑛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一套全自动云端健康筛查系统,只需分析视网膜图像,便能在五分鐘进行中风风险评估,準确率达93%。此外,这套系统还适用於糖尿病指数、慢性肾病及认知障碍风险等疾病预防和提示,目前在全港已服务超一万人次。为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徐仲瑛教授团队目前已北上深圳註册公司,该技术明年将有望服务广东市民。”大公报记者 何花深圳报道

  “普通人对於医学的理解太过狭隘,很多人以为生病之后去到医院诊治才是医学範畴。其实预防医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徐仲瑛教授对眼底血管和糖尿病、中风等多种疾病的关联研究开始於十多年前。多年来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开发生物信息学计算方法及利用生物统计学方法检测与图像分析相关疾病等。

  中大团队十年研究获成果

  “糖尿病人视网膜病变呈现一定规律性,这是常识。随后我们发现其实眼底血管不止可以提示这一种病变。许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都会改变眼底血管的形状。”10年前,徐教授与一位来自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中风、冠心病、认知障碍和阿兹海默症等都可通过眼底血管成像发现。徐教授当即判断眼底成像可成为医生诊治这些疾病的依据。

  十年前,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都不够成熟。眼底成像除用於糖尿病相关诊治外,并不被医学界重视,这些发现也从未走出实验室。近几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徐仲瑛发现,眼底成像分析可以做一套算法,在普通眼镜店或者用普通镜头拍眼底血管图像,把图像用电脑传上云端。利用这套算法,可以呈现每个人得中风、认知障碍等疾病的几率。拍摄眼底照片需两分鐘,系统计算全过程需3分鐘,算下来整个判断过程大约5分鐘。

  记者了解到,香港医管局此前已放开部分医疗数据给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基於大量病人数据,徐教授算法準确率可达93%,这足以令该技术成为医学依据。

  在香港、北美从事多年研究的徐仲瑛教授从未想过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郑汉其告诉记者,“香港之前的学术氛围教授就是做研究的,跟生意没有任何关係,教授也普遍认为做生意有‘铜臭味’,从未想过产业化的事。”

  但现在创科界氛围变化,因缺少产业化成果,香港创新力不如深圳、广州。许多非常好的科研成果困在实验室中,普通市民也享受不到科研成果。

  已服务港逾1.2万人次

  因看準粤港澳大湾区完整产业化链条和市场机遇,今年初香港中文大学设立众创中心,将本校区优秀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北上深圳帮助註册公司,服务业界同时开拓市场。而广东普通市民也可享受香港科研专业服务。

  此前,徐仲瑛教授团队在本港科学园成立康讯生物分析有限公司,该技术已服务12000多人次。目前公司已在深圳註册,正争取拿到内地CFDA牌照。

  据悉,康讯生物两年前已开始与内地合作。深圳中医院相关研究中,徐教授的眼底成像分析技术已被用在预防医学研究领域。“香港市场体量太小,一个医生一年的门诊量只有几百个。而深圳的医生可以多达7万。”郑汉其强调,大湾区的发展也可给徐教授提供新的机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