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屠城血证还原历史真相

2018-12-11 03:18: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一九九八年三月,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华盛顿举办活动。图为大卫.马吉在介绍父亲约翰.马吉用於拍摄南京大屠杀影像的16毫米摄影机\受访者供图

  对於1991年7月在纽约重现的马吉影片,美国《世界日报》副总编魏碧洲记忆犹新。他说,1991年8月2日,他作为《世界日报》驻纽约的时政记者参加“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召开的记者会。时任联合会总幹事的邵子平向记者们正式介绍他们刚找到的约翰.马吉亲手拍摄的1022呎珍贵纪录片并现场放映。大卫.马吉在现场展示父亲用於拍摄这些珍贵历史镜头的摄影机。

  比馆藏17,多出20,05,,

  魏碧洲说,全场记者屏息观看,放映长达37分鐘05秒的影片裏,有半个头颅遭日军刀劈未死的中国百姓、后颈被日军刀砍未断的男子……“尤其引人悲愤的是约翰.马吉在室内远远拍摄到在一群人墙前,三名妇女扑跪在地,哀求日军放掉正被带走的男子,人墙后是日军在枪决中国人。”魏碧洲记得,稿件刊发后很震撼,纽约唐人街无人不晓。

  对比南京纪念馆馆藏的17分鐘马吉影片内容,邵子平说,37分版本中自己印象比较清楚而南京片中所没有的镜头有:一位老太太站在院中,她身旁地上排放着几具席子包裹着的人体;一个中年人颈部被砍,站立着由外国医生检查,医生扭他的头要他转身,中年人的面部显极度痛苦状;一群乡下人挑着伤员疾步运往南京近郊的急救医院的情景。摄於1938年2月17日。

  引发内地史学界轰动

  今年10月4日,马吉影片37分鐘05秒“一寸盘”被时光淹埋27年后重现纽约,消息传开,立即引发内地史学界极大轰动。

  据南京师範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连红介绍,马吉影片的第一个版本是1938年1月29日费奇从南京带到上海冲洗的1至4号影片,这部影片在战时曾经被带到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等地播放宣传,当时在国际社会曾产生广泛影响。

  费奇离开南京后,马吉继续拍摄,最后其内容更加丰富,记有详细镜头说明的共有1至12号影片。而这1至12号的影片胶卷一直由马吉自己保存,但这一完整的马吉影片后来并没有製成影片流传。直至1991年7月,由在纽约的邵子平在找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时,才从其地下室中发现这份完整的1至12号胶片,将影片中将有关日军暴行的相关内容拷贝出来,製成37分鐘的马吉影片,并广为宣传。

  增添“安全区”外暴行镜头

  张连红认为,此次在纽约重现的37分版马吉影片意义十分重大。从时间上来说,南京现藏马吉17分鐘影片的开始时间是自1937年9、10月间日机轰炸南京起,最后镜头截止时间是1938年1月24日前后,是关於一位被日本士兵刺伤头部后在鼓楼医院接受治疗的士兵。而纽约37分鐘版的影片内容涵盖1至12号胶片,其时间则延续至1938年4月18日,马吉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拍摄难民举行复活节的活动。

  从空间範围来看,南京17分鐘版影片的主要镜头大都集中在南京安全区範围内,而纽约37分版,其镜头则超出安全区範围。张连红说,马吉在1938年2月16至17日曾前往南京东郊的栖霞寺和江南水泥厂难民所巡察,因此城外一带日军暴行的镜头也进入马吉影片。

  从影片内容来看,37分版影片比原来17分版的内容更加丰富,邵子平特别记得影片中马吉拍摄记录夏淑琴一家被杀场景的镜头较长,比南京现存的仅有6秒的画面要丰富很多。

  原始胶片已无踪影

  张连红表示,1990年代初正是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最为猖獗之时。邵子平在1991年发现製作的37分版马吉影片公布后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在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申请世界记忆遗产之时,马吉影片也是最为重要而且不可取代的重要文献。

  不过,张连红说,十分遗憾的是马吉保存的1至12号原始胶片目前已无法找到,因此,邵子平在1991年根据马吉原始胶片而製作的这份37分版马吉影片,则更显弥足珍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