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寻“马吉影片”觅《拉贝日记》 邵子平义举感动古都

2018-12-12 03:18:59大公报 作者:陈 旻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0月20日,抵达南京的邵子平立即拜访母校南京琅琊路小学,受到师生们的隆重欢迎/大公报记者陈旻摄

“快让我看看我的身份证号码是不是18位”,12月5日,北京东厂胡同内,旅美华侨邵子平从专程登门的南京警官手中迫不及待地接过自己的户籍表。“哈哈,从今天起,我就是南京大萝卜了!”1948年12岁离开南京,70年后叶落归根。寻获唯一记录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动态影像“马吉影片”、协助促成《拉贝日记》公诸於世,邵子平帮助被湮没的史证重现於世。然而,82岁高龄的邵子平长年苦恼於因办不下身份证所致生活不便,经大文记者报道与奔走,邵子平的功绩终在南京广为人知,南京市更破格为他办理落户,12月上旬,他更被南京市民投票评选为2018年“南京好人”。南京市人大主任龙翔表示,“南京人民一定会永远感恩邵先生的!”
 
今年1月,大文记者采访邵子平,了解马吉影片的寻获经过。其夫人罗其云说,邵先生因办不了银行卡,没有身份证,交通出行、就医看病困难重重,连“支付宝也用不了”。
 
上世纪50年代,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联合国工作人员应当接受大会所承认的政府护照。1973年,前去联合国总部应聘的邵子平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申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1996年,邵子平从联合国退休,2003年定居北京。
 
等身份证等得“胡子全白”
 
邵子平说,他非常喜欢在中国大陆生活,办理一张身份证成为他最迫切的向往,为此他多次跑派出所、侨办。“北京警察说,‘你出生在南京,得去江苏办’”,“我到南京找侨办,找公安局,说我不符合条件”,前后试了4、5年都没办成,失望令82岁的邵子平重重地叹息:“我的胡子已经全都白了!”
 
因为没有身份证,外出旅游住酒店只能住贵的,买车票得去车站排长队……邵子平一一细数没有身份证带来的磕磕绊绊。内地电子支付已经无处不在,邵子平却只能望洋兴叹。
 
大文刊发事迹引热烈反响
 
在南京,除了纪念馆少数资深工作人员和零星历史学家,邵子平的名字鲜为人知。今年4月3日,大文记者耗时3个月采写的《万里穿梭美利坚 寻获日军暴行片》整版刊发,连同2017年12月11日刊发在大公报上的《美华人千里追寻〈拉贝日记〉》,在南京当地引发热烈反响,南京人才开始认识邵子平。
 
邵子平的母校南京琅琊路小学联系上大文记者,表示随时欢迎他回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副会长徐昭武,特别找出了1948年邵子平在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念初一时的学籍卡。
 
新华报业集团记者于英杰获知邵子平的功绩后“很震撼”,特别为此采访大文记者。得知邵子平苦於没有身份证,于英杰热心联系上鼓楼公安分局,谘询落户政策,梳理办理程序。
 
为了让邵子平先生在12月8日回美国前能在南京顺利落户,11月24日,大文记者直接联系南京市人大主任龙翔,告知详情,表示“希望能让80高龄的邵先生感受到南京没有忘记他,南京永远是他的家。”
 
南京警察千里赴京采指纹
 
11月27日上午,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召集专家专题研讨华侨邵子平落户南京。支队长殷志强说,“邵老先生为国家、为南京做出这麽重大的贡献,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解决他的实际难题。”翌日,正在北京执行任务的南京警官张萍接到指示,一早开车上门接上邵子平,全程陪同他去公证处办理国外居留证明公证,还代表南京警方送上一大篮水果,令邵子平心头发热,“南京现在想到我了!”
 
12月4日,大文记者在南京中央门派出所拿到了南京特批的邵子平落户户籍资料。细心的警方特别将邵子平的户籍落在他离开南京时的居住地鼓楼区观音里马家街。
 
12月5日,南京市鼓楼分局户籍警官展文杰,携带设备专程来到北京,登门为邵子平采集用於制作身份证的指纹和照片。难以克制激动心情的邵子平,手指太用力按压在采集设备上,以致指纹采集不成功。“您放松一点”,展文杰耐心地反覆操作,半小时后,终於采集成功。10天后,邵子平梦寐以求的身份证将直接快递至北京。成为南京新市民为邵子平打开了全新的生活空间,长久沉浸於兴奋中。
 
小学授“杰出校友” 中学设“邵子平班”
 
 
图:邵子平在南京琅琊路小学校史馆内看到陈列着报道自己事迹的大公报与文汇报,十分惊讶/大公报记者陈旻摄
 
2017年12月11日,大公报刊发整版新闻专题《美华人千里追寻〈拉贝日记〉》,使邵子平的名字被南京所认识,稿件入选2017年“南京新闻奖”,成为当年该奖项20篇获奖稿件中唯一的外宣媒体作品。
 
今年10月1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张建军来到北京怀柔,请大文记者陪同,专程代表纪念馆首次拜访邵子平,诚恳地记录下他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建议,并特别邀请邵子平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家乡的真挚热情在满怀馨香中扑面而来。
 
当日下午,邵子平迫不及待地回琅琊路小学。拾级而上,步入校史馆三楼,他一眼望见橱窗内展陈着《大公报》与《文汇报》对他的报道及自己的大幅照片,校长戚韵东送上特别授予他“杰出校友”称号的证书。
 
会老友、登明城墙,逛老门东,去少年时居住的马家街寻根,《南京日报》、《金陵晚报》、《扬子晚报》等当地媒体大幅跟踪报道邵子平回故乡的消息,邵子平对南京大屠杀史料收集中的重大贡献在南京已家喻户晓。
 
12月7日,邵子平的中学母校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决定在校内高中部命名一个“邵子平班”,历届传承校友邵子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主动担当与积极作为。
 
家乡的诚挚盛情一浪接一浪地冲击着,盘桓在邵子平心头27年的委屈,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消融。
 
27年后重访纪念馆 百感交集
 
 
图:10月22日,邵子平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马吉牧师像合影/大公报记者陈旻摄
 
今年10月22日,邵子平在参观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之后,副馆长凌曦请他题字。握着笔,邵子平百感交集,踟躇着,写下“1991年为纪念受难同胞来馆,27年后重访南京并参观新馆”。
 
1991年12月发生在南京的伤心往事,事件虽有当时的特殊背景,但莫名委屈如坚冰一般始终横亘在邵子平心头,令其难以释怀。
 
1990年8月,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的邵子平、唐德刚等9人赴南京访问,就“联合会”发起计划於1991年8月13日至16日在南京举行纪念抗战学术研讨会和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纪念会事宜,与江苏省委统战部面洽,统战部介绍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张宪文居中联系。
 
张宪文在1991年3月25日给联合会发去传真,告知他们的活动“中央和江苏省有关方面都同意召开”,“已经拿到红头文件了”。
 
不料,1991年7月5日,江苏省外事部门宣布因“接待困难”,该活动“将予中止”。1991年7月8日,邵子平在给同伴解释的信函中写道:南京纪念事关民族大义,如果只是接待有困难,我们要求延后至12月13日举行。
 
1991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54周年忌日。那一天,美国波士顿、三藩市、洛杉矶、日本京都举行追思大会。响应美国“联合会”的倡议,12月10日前往南京参加纪念会的香港教育家杜学魁事后在书中记录了当年的状况。杜学魁写道:邵先生先我而抵南京,他携带着新近发现的第一手南京大屠杀影像资料纪录片的幻灯片。这些是世界上极其珍贵的资料……邵先生携此至宝,信心十足。他说我们要将这些影片在12月13日映献给南京同胞,也逐渐的映献给全中国同胞。
 
但是,那年12月9日赶赴南京的邵子平因种种原因被误会,错过时间没能参加纪念会。
 
未因“误会”而却步不前
 
内地着名历史学家章开沅那年在纽约机场遇见从南京返回的邵子平,他写道:12月18日上午我到纽约JFK机场迎接从中国前来探亲的妻子时,却在人群中发现了子平。他行色匆匆且略显疲惫……子平虽然是前南京政府驻日大使的公子,但却对日本侵华罪行深恶痛绝。他为纪念“南屠”的一切活动都是出於民族大义,而且都是自己出钱出力。遭此误解,真是天大的误会。
 
章开沅还记录道:但子平并未因为这些误解与阻力却步不前,继续策划揭露日军侵华各种罪行的其他正义活动。
 
纽约创会 为遇难同胞讨公道
 
 
图:邵子平(左一)在日本举办对日索赔的相关活动/受访者供图
 
1936年出生於南京鼓楼医院的邵子平,父亲邵毓麟是民国时期外交官,曾任南京政府驻日本横滨总领事和驻韩国大使。
 
在南京度过童年与少年的邵子平,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印象极为深刻,痛恨侵华日军。1988年起,在联合国总部从事人力资源与法规工作的邵子平与一批美籍华裔热心人士,在纽约创立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立志要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讨回公道。寻找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证据便成为他们的重要目标。
 
1991年7月,邵子平与日本记者赛跑,在纽约抢先找到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现场的胶片原片,震惊西方。1993年,邵子平专赴德国,找寻拉贝的线索。1996年11月,邵子平从张纯如在与莱因哈特书信往来得到的德文资料中,发现拉贝日记的线索,求助於德国老同学戴克牧师力劝拉贝后人,最终得以向全世界公开拉贝日记。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连红认为,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的发现,是世界重新正确记忆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惨案最为关键的史料文献。正因为此,邵子平与联合会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功不可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