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0月30日,大文记者(左)陪同邵子平在南京纪念馆完成口述史实录,叙述找到马吉影片和拉贝日记的经过/受访者供图
《拉贝日记》得以重见天日,是海外爱国华人付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应尊重他们的付出,更要尊重历史原貌。大文记者意识到有责任去寻找确凿证据。
拉贝纪念馆展《大公》报道
位於南京小粉桥一号的拉贝故居,现为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2018年4月16日,大公报在2017年12月11日整版刊发的关於拉贝日记寻找与公开的专题报道刊稿报纸原件,被纪念馆永久展陈在展厅的《拉贝日记》内容展柜中。纪念馆表示,“拉贝馆就是一个铭记历史,坚守和平的地标,展示史料是我们的责任。”
今年10月8日,北京怀柔。在邵子平先生家中,大文记者花费一天半时间,将邵子平“20多年没碰过”满满两书柜的信件、日记、公文等近万页历史资料,一页页过手,细细查找,终於发现了一本1937年的德国教会资料彙编原件,邵子平在1993年起数次赴德国据此逐一寻访教会,希望能从教会活动文件裏发现关於拉贝及其后人,当中邵子平写有寻找记录,比《拉贝传》作者自称其1996年发表的文章使拉贝进入海外华人视野的时间整整提早了三年。同时找出邵子平在1991年记录着寻找到马吉影片全过程的58页手记,那些被时光封存27年的珍贵历史细节,在满纸尘土中“复活”。
这些史料连同纽约时报、人民日报、世界日报等重量级媒体对1996年12月12日纽约公布《拉贝日记》的新闻发布会报道一起,互为印证、互为补充,共同呈现《拉贝日记》在邵子平的执著追寻下重见天日的历史面目。
10月19日,大文记者促成,邵子平先生在阔别22年后回到家乡南京。21日、22日,邵子平与德国回乡的邵华一道,分别向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出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