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位於南京小粉桥一号的拉贝故居/大公报记者陈旻摄影
2017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周年公祭前,记者接到大公报编辑部的指示,要求採写一组关於海外华人执著努力,推动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从国家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的专题。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大文记者提供了一批数十年来热心为南京大屠杀寻找证据的海外人士。《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主编刘燕军从手机裏找出旅美华侨邵子平的电话号码说,“这个人最重要”。
2017年12月1日,记者联繫上邵子平。近两小时的电话採访中,他提到,“我有个同学在德国教会裏做神父,他成了关键”。一带而过的叙述,却被记者细心地捕捉到新的线索,由此找到了曾力劝拉贝外孙女公开《拉贝日记》的关键当事人德国牧师戴克。
戴克在接受大文记者採访前提出一个要求,他说,南京出版的《拉贝传》中隻字未提他对拉贝日记公开付出的努力。为详尽记录历史,戴克希望如果《拉贝传》再版,能将他为公开《拉贝日记》所做的一切补充进去。
今年1月,大文记者兑现承诺,联繫上《拉贝传》作者,却意外发现该作者在个人博客首页置顶一篇2013年10月26日内地某媒体採访其本人的稿件,题目竟然是《是她让拉贝日记重见天日》。
面对记者的质疑,该作者表示时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应该会把我发表在《扬子晚报》上的文章提供给来南京採访的张纯如”,她认为张纯如是从其文章裏获取《拉贝日记》的线索,从而去寻找拉贝后人公布日记。
但是朱成山却直接否定了这个假设,“我并没有将扬子晚报交给张纯如,有些人就喜欢贪天之功归为己有,不可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