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港片融合内地文化 再创华语电影巅峰

2018-12-24 03:18:41大公报 作者:黄宝仪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随着内地经济腾飞,香港影视人纷纷北上加入电影等製作,香港文化逐渐与内地接轨。图为第六届香港主题电影展开幕式在北京举行\资料图片

当我们拿起手机刷一刷,偶像的踪迹随即触手可及,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很难想像,曾几何时,珠三角居民只能偷偷借助一根“鱼骨天线”接收来自香港的影视,各地的年轻人看着海报插页模仿偶像发型服饰……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巅峰岁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香港电影电视剧等大举进入内地引领潮流。而随着内地经济腾飞,香港影视人纷纷北上加入电影等制作,使香港文化逐渐与内地接轨。华语电影逐渐发生深远而巨大的改变,提升了在国际文化中的话语权。
 
第六届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近日在广州拉开帷幕,主办方精心挑选了四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香港动作片参与展映,包括《精武门》、《龙的心》、《勇者无惧》及《赞先生与找钱华》,重现港产功夫片的黄金年代。
 
影响力曾贯穿全球华文社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巅峰岁月,其影响力贯穿全球华文社会。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毗连内地的香港成为一道最直接的窗口,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与内地产生紧密互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香港的流行文化也开始大举进入内地。
 
1971年生於广东中山的陈力至今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内地开始引进香港电视剧。但在他生活的乡镇,当年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拥有这种“奢侈品”的家庭和单位,每天晚上都会挤满了前来“蹭电视”的街坊,几十乃至上百双眼睛,一起盯着小小的电视机,心情也一起随着剧情推进而起落。
 
“对於还没有文化产业的内地人来说,香港电视剧中的一切都那麽新鲜,让人欲罢不能。”陈力回忆说。《大侠霍元甲》的播出曾造成万人空巷的情景;港版《射鵰英雄传》、《天龙八部》等武侠题材电视剧和电影,更成为许多70后、80后甚至90后的记忆。
 
合作电影获良好传播效果
 
在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香港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持续受到内地的关注,香港电视剧电影等均获得主动传播。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其文化和政治、经济受内地的影响日益加深,香港流行音乐、影视娱乐业的重心开始往内地转移。《文艺报》曾刊登“香港电影与内地文化的接轨之路”一文,作者张慧瑜指出,近年香港电影人参与制作的内地主旋律作品也取得很好的文化效果,如《智取威虎山3D》(2014)、《湄公河行动》(2016)等。香港电影人一方面对香港电影中的商业元素(如功夫、动作、搞笑等)熟谙於心,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多重文化效应有敏锐的感知,这种文化融合不仅让香港电影获得新生,而且提升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品质,更好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
 
正在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为三地影视合作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秘书长郑大卫表示,广东和港澳的电影交流和合作会进一步密切。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三地政府应联手发展影视产业,特别是在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通过成立两三家电影学院,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为未来湾区影视合作奠定基础,促进三地影视产业融合发展。
 
港漫IP陪伴漫迷成长
 
 
图:黄玉郎的《天子传奇》香港版和内地版的创刊号在广州展出\大公报黄宝仪摄
 
步惊云、聂风、陈浩南、山鸡、大天二……陪伴着广东80后成长的,是每天傍晚5、6点的动画片,还有经常在暑期连播的《风云》,《古惑仔》等港产片。即使不是动漫迷,通过大量港漫改编的影视作品,很多人也能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说出一堆的趣事。内地很多漫画家更是深受港漫影响,并最终获得今天的地位。
 
80后漫迷欧阳最早接触到的港漫,是当年风行内地的黄玉郎作品《天子传奇》,细致并且带有写实的画风,几乎颠覆了他对漫画的印象。欧阳说,港漫的画风很容易辨别,基本全彩,很少有黑白,画风偏写实,内容武侠打斗题材居多,还有就是令人眼花缭乱啧啧称奇的排线能力。
 
被誉为“香港漫画之父”的黄玉郎,是最早进入内地的香港漫画家,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漫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行一步,在创意和画风方面发展更快,当时很多港漫透过不同渠道到内地,陪伴内地青少年成长。香港漫画家马荣成也表示,至今广东仍有很多读者保留着从香港购买漫画的习惯。
 
那时的男孩子很喜欢港漫,年少时没有机会到香港,直到2003年可以自由行,欧阳终於有机会亲自到香港购买各种漫画书及衍生品,此时的港漫已经走过了黄金时代。
 
书摊到处都是香港漫画书的盛景,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副主任金城亲历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原为连环画作者的金城因连环画市场的凋零,不得不南下深圳从事报社美术编辑的工作,他在地摊上买到了《龙虎门》,“最开始接触到这些商业漫画,感觉很震撼。
 
90年代前后约10年间,香港武侠漫画的市场覆盖率很高,从东南亚到北美华人比较多的社区,都卖得很好。”金城说,那些年与香港漫画的近距离接触,直接启发了他后来创业进行内地漫画商业化运营的尝试。
 
那些年追星的“艰辛”
 
 
图:图为粉丝们在北京为偶像王俊凯出演的电影包场,以支持电影票房\资料图片
 
物质生活的丰裕,让00后、10后为了偶像可以轻易的一掷千金,相比之下80后年轻时要“小气”得多:“四大天王”最火的时候,一张正版CD的价格,就是当时很多广州学生两三个月的零花钱,就连10多元的香港杂志,也要几个好友轮流购买才能负担得起。
 
那时候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多,《劲歌金曲》季选就是80后的“真人骚”;广州北京路报摊上的香港过期杂志,就是他们获取潮流资讯最好的渠道。就连后来火爆全中国的周星驰电影,很多人最初看的也是“录像厅”盗版,以至於时至今日仍有人在调侃说“欠星爷一张电影票”。
 
如今,在微博上与偶像互动,在电视看各种“真人骚”,甚至是打“飞的”跨城市甚至跨境看一场演唱会,全球海淘买偶像“带货”的包包、衣服、手机……互联网时代,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很近,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很难想像那些年追星的“艰辛”。
 
金庸的“江湖” 80后的青春
 
 
图:12月3日,香港邮政推出一套以金庸小说人物为主题的特别邮票及邮票小册子\资料图片
 
“金庸”二字,对於内地很多人来说,不只是代表一位香港作家和报人,而是过往岁月的一个符号,承载着他们满满的青春期记忆。80后的广东人看香港电视剧长大,对於各种金庸剧更是如数家珍,很多人也迷上了金庸小说,为了买书饿着肚子是常有的事。
 
改革开放初期,内地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80后年轻时娱乐活动不多,读金庸小说便成了很多人的兴趣,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上课时在书桌底下藏书偷看的经历。阿义是韶关人,在县城读书的时候,经常到学校附近几家老旧的租书店租金庸小说。他说当时男同学们都喜欢看金庸,一代人的价值观和是非观都与金庸的江湖密不可分。凭藉阅读金庸作品留下的文学积淀,阿义说即使自己是严重的偏科,最后也靠着语文的好成绩考上了大学。
 
律师谭先生也是一个金庸迷。他至今记得初中的寒暑假都在读金庸的书。那时候夏天家里没有空调,谭先生将凉席铺在地板上,席地而坐开始如痴如醉地阅读,许多章节他都能倒背如流。如今,读书的环境和条件远优越於当年,但因为有金庸,谭先生认为那些年的酷暑阅读是最美好的时光。
 
以金庸为代表的港台文学进入内地青年的视野,金庸、古龙、梁羽生、琼瑶等文字,伴随着80后的成长。如今,随着阅读和出版的多元化发展,今天的香港作家更加主动融入内地。就在今年11月初,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坊正式成立,服务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创作,同时立足大湾区,邀请国际名家与大湾区互动,促进“一带一路”文学交流。“以文脉沟通世界”,也许就是下一个40年大湾区文学的主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