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嫦五”年底取月壤返回 “嫦八”验证月壤3D打印建房

2019-01-15 03:18:37大公报 作者:周琳、赵凯莹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月14日,有份参与“嫦四”探月任务的香港理工大学团队召开记者会介绍相关工作,左起为理大工业中心副总监谭惠民、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衞炳江教授 、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教授吴波、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兼副系主任容启亮/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随着嫦娥四号近期完成着陆月球背面任务,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测工程全面启动。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14日在国新办发布会透露,待“嫦五”今年年底左右月球正面取样回来任务完成,给中国探月“绕、落、回”三步走画上句号,四期基本明确有三次任务,“嫦六、七、八”任务已在规劃中。其中,“嫦六、嫦七”将登陆月球南极进行採样返回及综合探测,“嫦八”将在月面验证3D打印月壤建房等技术,探索各国共建月面基地。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后续还将开展火星採样返回任务。

1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吴艳华就嫦娥四号任务情况及中国后续深空探测计劃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採样返回技术,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五”,实现区域软着陆及採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

“嫦八”验证月壤 3D打印建房

月球南极有的地方可以连续180多天有光照,提供了长期从事科研研究的基础环境。因此,各国都希望未来在月球南极建立长期无人值守、短时间有人照料的科研站。但上述还在论证当中,是个概念性的蓝图。

吴艳华透露,中国后续还将发射“嫦六”等月球探测器,按计劃执行月球极区探测和月球南极採样返回等;“嫦七”计劃执行月球南极综合探测,包括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等。“嫦娥八号,我们计劃进行更多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包括要不要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或科研站、月面如何进行3D打印、能否利用月壤建造房屋等,为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进行探索。”吴艳华说。

据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嫦四”工程现已进入科学探测阶段,主要分为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一是关於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通过一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轨道上探测到的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大家也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图像图形,周围的地形,部分图已经出来了。同时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

吴伟仁说,第二类探测,主要是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的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还有第三类,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些成果取得具原创性效果,估计有关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外提供二十公斤载荷搭载机会

此外,中国计劃在2030年前实施火星探测、小行星、木星探测等四次深空探测任务,预计2020年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实施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后续还计劃开展火星採样返回、小行星探测、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三次任务。

国家航天局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国平14日表示,中国国家航天局欢迎各国同行参与到中国后续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在后续航天活动裏,李国平表示,中国国家航天局欢迎各国同行参与到中国后续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包括联合研製、载荷搭载、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特别是即将启动的在月球南极着陆任务,将向国际社会在轨道器和着陆器上分别提供十公斤的载荷搭载机会。

拟对接俄任务共探月球南极

李国平又透露,通过几轮会议讨论,月球与深空探测工作组初步拟在俄罗斯LUNA-26任务和中国月球南极着陆探测器任务中开展合作,而建设中的中国空间站预计2022年前后建成。俄国总统普京去年表示将於2021年发射“月球26号”轨道探测器,对月表及月面以下两米範围成分进行研究。

会上透露,在轨运营的“鹊桥”中继卫星后续还有三到五年的寿命,欢迎国际社会利用鹊桥号中继卫星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嫦四”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在会上表示“玉兔二号”月球车对跃障和爬坡应有比较强适应能力,暂无不能逾越障碍。

马铃薯种子发芽月球种植不是梦

载有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卵、土壤等设备的“月面微型生态圈”,早前随嫦娥四号登月,以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教授吴波透露,当中马铃薯种子已成功发芽,有机会实现在月球背面上一个动植物生命周期。

“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由特殊铝合金材料製成的圆柱形“罐子”,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淨容积约0.8升,总重量3公斤,裏面除放置种子、蚕卵、土壤,还有水、空气以及照相机和信息传输系统等科研设备。吴波表示,生态圈随着着陆器去年12月8日发射升空,1月3日着陆,他於1月6日透过有关团队了解到马铃薯种子已发芽,并长出两片翠绿叶子,意味距离在月球上实现动植物生命周期又踏前一步。

理大教授:研“降落火星监视相机”

图:嫦娥四号月背登陆点示意图/理大提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背,并经中继星传回史上首张月背全景图片,香港理工大学是幕后功臣之一,该校两个团队分别开发“月球地形测绘和地貌分析技术”及“相机指向系统”,助探测器找到可行降落点并拍摄月球图像。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精密工程)兼副系主任容启亮对於能参与探月行动感到荣幸,并透露理大将继续参与“嫦五”、“嫦六”探月任务及中国首次火星探索任务。

垂直移动120度 左右350度

理大2013年曾为嫦娥三号探测器研究着陆点,并首次应用“相机指向系统”。面对今次登陆月背任务,再次参与的容启亮及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教授吴波均表示难度更大。吴波2016年3月起率领研究团队透过卫星图片等遥感数据,收集逾40万个撞击坑及逾两万块岩石资料,协助选取可靠着陆点。由於月背陨石撞击坑数量较月海多出五至十倍,地形高度差异可达16公里,几乎要垂直降落,“嫦四”降落难度比“嫦三”高得多。

容启亮团队开发的“相机指向系统”继嫦娥三号后再获国家採用,二者设计相若,新系统重2.8公斤,长85厘米、阔27厘米、深16厘米,装在“嫦四”着陆器顶部,能垂直移动120度及左右旋转350度方便控制拍摄角度。理大工业中心副总监谭惠民称,系统薄壳以能反射辐射和抵禦低温物料製作,并尽量减少组装部件和接合点增强耐用性。   容启亮坦言,等待着陆过程十分紧张,直至宣布登陆成功并看到系统成功转动才鬆一口气。他透露未来会继续参与“嫦五”探月任务,并为中国首次火星探索任务研发“落火状态监视相机”,这将和月球用相机系统完全不同。

中国从探月走向深空探测

  图:从绘製月面温度图可见,暗蓝色较寒冷区域集中在陨坑表面,或存在霜层 /资料图片

月球南极採样

嫦娥五号月面採样返回任务将於今年年底左右实施;嫦娥六号计劃在月球南极进行採样返回,到底是月背还是正面,要根据嫦娥五号的採样情况来确定

月面试验技术

嫦娥七号是在月球南极进行的一次针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的综合探测任务;嫦娥八号除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如以3D打印技术採集月壤建房

启动火星探测

中国预计2020年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实施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并拟於2030年前陆续开展火星採样返回、小行星探测、“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三次任务

资料来源:新华社

3D打印月球基地概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