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径寸呈百态 核雕村守护“细艺”

2019-01-16 03:23: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由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会长张国良率领的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访问团一行早前来到江苏苏州吴中区的舟山核雕村,参访了核雕艺术馆,了解核雕的前世今生。在核雕村,3000余名核雕从业者续写着核雕传奇,众多核雕精品更从这裏诞生并得到展现,2008年,核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舟山核雕村已形成了一条从原料到成品、作品交易、文化投资等在内的核雕工艺产业链,更借助互联网等新平台,不断拓展核雕事业发展,享誉海内外。/大公报记者 倪梦璟苏州报道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古有《核舟记》记载奇人故事,今有核雕村传承中国技艺。不超过硬币大小的橄榄核上,人物音容笑貌俱在,不到小指甲盖大小的窗户,用牙籤轻拨,船内情景细节再现,这艘核雕乐船是核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明最得意的核雕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常向访客们展示的技术作品之一。“核雕雕刻的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周建明如此说道。

  传承人苦“刻舟” 副业变事业

  来到周建明的工作室时,他正在与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核雕爱好者讲述核雕知识,这个古色古香的屋子裏,暖色灯光将核雕作品细节一一映出,手链、核舟……各类展品凸显不同风味。“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来拜访,甚至还有外国人,核雕的声誉也传播到海内外了。”

  1975年开始,周建明在舟山工艺厂当学徒,虽然几年后国家恢复高考,周建明顺利考上大学,但骨子裏对核雕的喜爱,让他不愿意放手。从把核雕作为副业到专注雕刻,只要有空,周建明就带着自己的作品四处奔波,南京、杭州、厦门、广州……周建明用脚走出了核雕的市场。在部分商户处,周建明的核雕作品被认为“一文不值”,“可能他们那裏没有这个核雕文化,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觉得核雕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京津获第一桶金 供不应求

  “别人跟我说,北京天津那裏喜欢这个的可能会比较多,我可以去试试运气,那我就去了。”孤身一人,周建明带着他的作品上路,也是在这裏,他挖掘了人生第一桶金。“我的作品拿出来后,很多人感兴趣,报价从30(元),到50再到100,越来越高,甚至供不应求。”

  90年代末期,核雕在北方引起巨大反响,周建明没有藏私,“那个时候,村子裏只有十几个人在做核雕了,我把他们的作品都带出去卖,效果都很好,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来做核雕了。”

  之后,核雕村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初“贴钱”都没人来学,到之后核雕从业者超过3000人,工作室/展示馆超过500个,“核雕”持续红火。

  回忆起自己与核雕的过去,周建明几乎没有停顿。他还同时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众多作品,放在房屋正中间的一艘核舟,几乎是《核舟记》的翻版,船头或坐或站两三人,正起舞敲鼓,船中船尾小童摆弄锣鼓鞭炮,“核雕是精细活,尤其中国核雕自古有之,一定不能断。”2018年,周建明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对我的肯定,未来,我也希望继续将这个技艺传承下去,在核雕的道路上不停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