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图为去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资料图片
【大公报讯】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2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的署名文章。文章中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正式公布,标志着这项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始终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动力、协调为标尺、绿色为底色、开放为抓手、共享为宗旨,紧紧扭住科技创新不放鬆。
文章指出,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规劃纲要》的“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加快建成“实景图”,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文章共分三个部分:深刻领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準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任务。在“重大意义”部分,文章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粤港澳民生福祉,肩负着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使命。由於社会制度不同,粤港澳三地在市场互联互通、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等方面还存在亟待破解的难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将聚焦改善民生福祉这个出发点、落脚点,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顺人心、增信心、筑同心。
对接国际高标準市场体系
“核心要求”部分,文章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始终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扭住科技创新不放鬆,加快构建结构科学的发展格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对接国际高标準市场规则体系,着力破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打造全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成功範例。
在谈到大湾区建设重大任务时何立峰强调,突出创新引领,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因地制宜地推进科技、产业、体制、区域、开放等创新工作,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研发体系,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发挥河套、横琴等区域作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的作用,推动我国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全球高端科技要素资源,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文章还强调,要素便捷高效流动既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最为迫切的问题。要以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粤港澳三地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对接,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助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动,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心相通”。
出台政策便利港青内地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关係着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在这方面,文章称,要以“9+2”城市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调整产业空间布局,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研发体系,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各城市在创新链、产业链上合理布局分工,实现大湾区庞大的产业体系整体迈向中高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文章指出,要深入了解粤港澳居民的关切诉求,建立港澳关切事项台帐,充实完善政策包,制订一批、成熟一批、出台一批有影响力、有含金量的便利化政策措施,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年一代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