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反帝反封建“基因”与生俱来

2019-05-01 03:18: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自诞生之日起,大公报便自带反对封建专制、倡导维新变革的基因。1902年,八国联军已佔领天津两年,《辛丑条约》签订也将近一年,国家势若累卵,大厦将倾。报国无门的英敛之先生眼见满目疮痍,痛心疾首,遂与友人合议办一份报纸。

  1902年6月17日,由英敛之担任第一任社长的《大公报》在天津法租界应运而生。《大公报》甫一面市便大胆议论时政,第五期就刊出英敛之亲笔撰写的《论归政之利》一文,公开要求慈禧撤帘归政,伸张民权,反对封建专制。

  英敛之明确表示,他既不“如寒蝉之无声,漠视吾国沉沦而不救”;也不“胶执己见,党同伐异”;更不“意存趋避,拗曲作直,指鹿为马,信口雌黄,求悦当今一二人之耳目,不顾天下后世之唾骂”。此后,英氏文章进而从鼓励“保皇斥后”转而呼号“君主立宪”,伸张民权,反对封建专制。

  积极倡导洋务、振兴实业、开设学校、传播西学、启蒙大众,也是《大公报》的一大特色。英敛之认为“民智不开,万样事都作不到好处。”他提倡移风易俗,发表《戒缠足说》等文章,称“中国有两件坏处,大坏处是缠足,小坏处是蓄辫”。

  自英氏起,《大公报》便奠定了“爱国”的基调和“敢言”的文风。梁启超对《大公报》讚许有加:“天津之大公报,有特色,有新论,实可称日报进化之一级。”可以说,从创刊之日到五四前夕,《大公报》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1919年,巴黎和会成为导火索,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