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之道,源远流长且奠定了人类文明的雄厚根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亦是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流史。目前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食为天─餐桌上的文化之旅”,以广东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十家内地博物馆馆藏的一百三十件(套)文物精品,共同呈现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姿。
大公报记者 向芸 文、图
综观整个展览,不论是东方的种子、西方的调味品,还是东方的工艺、西方的创造力,都通过频繁的商业贸易渗入人们细微的生活中,激发着人们对於美食和美味的探索,而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来往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
中华烹饪 源远流长
“人类文明史首先是饮食文化的发展史,饮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可以折射出文化交流互进的内容。”成都博物馆历史文物部副主任、策劃研究部副主任魏敏表示,中国的饮食文化就像其历史一样博大精深,并承载了文化的交流。策展人以时代为轴,提取每个历史阶段中外饮食文化互相交流影响的特色,并对饮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进行了细緻勾画。
此次展览分为“民以食为天”、“五味杂处─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大融合”、“活色生香─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味道”、“兼收并蓄─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互鉴”等部分,以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实物、图片、文献资料为支撑,梳理了中国饮食文化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
走进展厅,序篇“民以食为天”展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南北饮食格局、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的发展和形成。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再到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人类对自然力的控制和运用带来了文化的发展。
“上古时期,人们不懂取火和烹饪,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后来人们学会钻木取火,开始享用熟食。”导赏员说,至新石器时代,中国“南粟北稻”的农业格局开始形成,并由此奠定了之后几千年中国饮食习俗的基础。
展厅中央的陶三足炊器就体现了当时的饮食特点。这个从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陶三足炊器,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宽大的盘面可用来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和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导赏员说:“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用来蒸煮食物的炊器,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源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