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大公报》翔实记录“一代伟人”

2019-07-22 04:23: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姜在忠(右)、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编辑李大宏(左)为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中)介绍《大公报》历史\大公报记者林良坚摄

很多人认为,要从历史报刊中了解孙中山先生,《大公报》无疑是最好的渠道。作为留存时间最长的华文报纸,《大公报》自1905年起开始报道孙中山,直到1929年,国民党为孙中山举行奉安大典前,《大公报》对其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孙中山在《大公报》的媒体形象,历经了“革命党统率”、“民国之首功者”、“近代领袖”到“一代伟人”的嬗变。

所谓“文人论政”,源自中国自古有之的清议传统,即“知识分子以匡扶时世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贯穿到言论中,力图以言论来指引国家的走向。”随着中国近代报纸的出现,报刊媒体对中国政治思想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不少新闻史研究专家认为,百年老报《大公报》正是文人论政的一个典范代表。

1905年,晚清政府外忧内患之时,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当选为同盟会总理,其革命领袖身份正式得到确立,《大公报》迅速反应并作出了报道:“函内略云留学东洋者有二十七人结成忠爱社,专以扶助大清抵抗革命党为宗旨,特选同志数人投入革命党内,详加调查,始得该党之首领仍系孙文。”

72篇社论普及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爆发后,《大公报》对孙中山的报道着力更多。1912年1月18日,清帝退位前夕,《大公报》以社论《论大总统应兼具损坏建设之能力》指出暂时大总统需存在“大破坏、真建设”的才能,否则难以树立真正的共和国度。

北伐期间,《大公报》涉及孙中山的社论多达72篇,内容涵盖内政、外交、军事、社会、教育等多个主题。经过《大公报》等报刊的宣传推广,三民主义也逐渐成为民众普遍接受的理念,“近日中国之一大奇迹,为无人反对三民主义”(1927年6月8日),此时孙中山“最近代中国领袖”的形象得以确立。

直到1929年,在为孙中山举行奉安大典前,《大公报》更不吝溢美之词,尊颂其为“一代伟人”。可以说,此间《大公报》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笔调,肯定了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奋斗一生所取得的历史功勋,突出其“创立民国之首功”的形象,这些记录之翔实权威,对于后世研究和弘扬孙中山精神而言,弥足珍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