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严宏昌:“大包干”改变命运 小岗村“明天更好”

2019-07-31 04:24: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严宏昌是1978年小岗村“大包干”的核心带头人\大公报记者赵臣摄

编者按:

即将与新中国一起迎来70岁生日的共和国同龄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生时,他们与整个国家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阳;成长中,他们经历着祖国发展历程中的风风雨雨;而今,他们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辉煌成就。从他们的视角,我们不难读懂亿万中国人用自己双手书写的壮丽史诗。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大公报自今起推出“共和国同龄人”系列报道。他们当中既有改革先锋,又有抗战老兵,既有驻外大使,又有粤剧名伶。七十年岁月更迭,记载了他们对于祖国的挚爱与眷恋、责任与使命。

1949年出生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个农民家庭的严宏昌,是小岗村“大包干”(分田到户,农民享有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所有权仍归国家)的核心带头人。1978年,任小岗生产队队长的他带领村民分田到户,拉开农村改革序幕,中国亿万农民命运亦在此后改变。如今,严宏昌住在自己的一套三间平房里安享晚年,而院子的另一边是两个儿子住的三层小洋楼,还停着一辆丰田牌轿车。回忆过往,与新中国同岁的严宏昌数度热泪盈眶。他说自己“过上了当年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更相信“明天会更好”。\大公报记者 赵 臣

上世纪七十年代,离乡务工闯荡的严宏昌因为能写会算、头脑灵活,一个月已能挣200多元(人民币,下同),由他牵头组建的建筑工程队,最高峰时有300多人的规模,他因此成为凤阳县有名的“能人”。与此同时,在他的家乡小岗村,集体经济濒临崩溃,更曾出现饿死60多口人,饿绝6户的惨况。

困难时期成全村最后希望

1978年8月,严宏昌被村里叫回,并被选为生产队长。当选那天,村里的一位老人对他说:“你回来带领大家干,哪怕一天能喝上两顿菜稀饭,我们也就知足了。”

严宏昌思来想去:“小岗人要想吃上饱饭,按照老办法肯定不行,我当时想到了在建筑工地实行的‘包干’的做法,在村里分田到户。”

1978年11月的一个夜晚,在严宏昌等的组织下,小岗村18户农民偷偷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契约中写道:“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严宏昌是契约的起草人。他回忆,虽然村民私下都拥护分田,但“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当时就缺敢担责任的带头人,而此中的巨大风险大家心知肚明,因此有了这份“生死契约”。

分田到户后,村民的劳动积极性被完全激发了出来。“出工再也不用吹哨子,村民争先恐后地向熟悉的生产队借牛、借犁,连村里犄角旮旯的荒地都被开垦了出来种花生、红薯。”1979年,小岗村实现了大丰收,当年就收获粮食13万9千斤,比上一年增收了近10万斤,不仅村民吃饱了肚子,还一举还清多年累积的800多元集体贷款,卖给了国家35头猪。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00元,是上年的18倍。说起这些数字时,严宏昌脸上难掩笑意。

启现代化农业生产新篇

但再次提起当时自己所承受的压力、为分田到户所受的委屈和遭遇,严宏昌的眼里又泛起了泪水。因私下分田到户的事情泄露,1979年4月,严宏昌即被免去队长职务,更差点以反革命罪被逮捕。

1980年1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得知此事后,前来调研。万里对严宏昌说:“如果再有人说你是现行反革命,你问他可有好办法能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他如果不能,我帮你打这官司。”并现场允诺小岗村分田到户再干5年。

严宏昌说,因为万里的支持,自己躲过了一场浩劫。但全家真正地从“反革命”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是在1986年,中央第五个一号文件出台,再次肯定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农村改革方针。“我爱人那天花了一百元钱买了一挂鞭炮,放完过后趴在地上磕头,大哭,哭了又笑……”

1983年5月,严宏昌花了5800元,买了小岗村的第一台拖拉机;1991年,他家从茅草屋搬进了砖瓦房……“国外的农民,家家户户都住小瓦房,大的农户都用拖拉机耕地”,严宏昌还记得万里当年跟他描述的国外农民生活,而现在,这些在他家早已实现。

摆脱“吃不饱” 孩子个个上学去

图:学生在小岗村小岗学校内开展课间活动\资料图片

从四五岁开始记事到20岁之前,在严宏昌的记忆中,“吃不饱”一直是主旋律。他介绍,在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因为父亲会打铁的手艺,正好被公社调去打铁,这才让家人都活了下来。严宏昌回忆,父亲当时经常连夜加班,公社每天发一斤芋头干的粮票,他就换成两碗芋头面稀饭带回来和野菜一起煮。

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上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当时,村里大部分人是文盲。严宏昌13岁才上小学,他回忆道,当时小岗村没有学校,他每天需要走五里多路去别的村的小学上学。

严宏昌是小岗村周边第一个考上初中的人。到了中学,他每天都要走十多里路到镇上上学。严宏昌亦介绍,当年组织村民“大包干”签订生死契约时,18户村民代表中大部分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后来是他把所有人的名字写在纸上,村民在自己名字上按上了手印。

严宏昌说,如今小岗村教育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村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村里不仅有凤阳县小岗学校(小学+初中),还有两所幼儿园,此外还增设了小岗村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教育文化设施。现在,小岗村的孩子们个个上学读书,严宏昌感叹,小岗人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