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学生在小岗村小岗学校内开展课间活动\资料图片
从四五岁开始记事到20岁之前,在严宏昌的记忆中,“吃不饱”一直是主旋律。他介绍,在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因为父亲会打铁的手艺,正好被公社调去打铁,这才让家人都活了下来。严宏昌回忆,父亲当时经常连夜加班,公社每天发一斤芋头乾的粮票,他就换成两碗芋头麵稀饭带回来和野菜一起煮。
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上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当时,村裏大部分人是文盲。严宏昌13岁才上小学,他回忆道,当时小岗村没有学校,他每天需要走五里多路去别的村的小学上学。
严宏昌是小岗村周边第一个考上初中的人。到了中学,他每天都要走十多里路到镇上上学。严宏昌亦介绍,当年组织村民“大包乾”签订生死契约时,18户村民代表中大部分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后来是他把所有人的名字写在纸上,村民在自己名字上按上了手印。
严宏昌说,如今小岗村教育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村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村裏不仅有凤阳县小岗学校(小学+初中),还有两所幼儿园,此外还增设了小岗村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教育文化设施。现在,小岗村的孩子们个个上学读书,严宏昌感叹,小岗人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