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纪宗安春风化雨半生 奉献“一带一路”

2019-08-06 04:24: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纪宗安在广州接受大公报专访\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对生於1949年的暨南大学原副校长纪宗安来说,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往年,素来低调的她很少庆祝生日,“一家人吃顿饭就过去了”。而今年,离生日还差数月,纪宗安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遍布各地的学生络绎不绝地打来了问候电话。原因显而易见,很快纪宗安将迎来人生第70个生日,哺育她成长成才的新中国也将迎来70华诞的庆典纪念。於无涯学海历多次跌宕的纪宗安,始终忠於自己的志向,学而优则教,辗转当上暨大副校长,春风化雨半生,退休后仍为自己专攻的中外关係史研究劳心劳力,无负全球热议拥抱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大潮。\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海外留学生纷纷回国,纪宗安父亲就是其中一位。新中国对知识分子的重视,让纪宗安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这也许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吧。”纪宗安温和地笑说。

  关於童年的回忆,是跟家人住在教授楼裏,衣食无忧。纪宗安不无感恩地说:“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尤其是在新中国的环境下,在读书方面,真是一帆风顺。”

  纪宗安上高一时,文化大革命爆发,校园被阵阵“打倒牛鬼蛇神”的口号声淹没。自此,与共和国同龄的那一代人辍学了近十二年。

  18岁时,纪宗安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她清楚记得,抵达甘肃山丹军马场时第一眼所见的风景:远处是朦胧而冷峻的祁连山,四周是遍布沙砾的黄土地。而她心中满是迷惘。

  读研究生:我还没学够

  1977年,高考恢复,纪宗安迎来人生第二次转折。那一年,28岁的纪宗安作为张掖文科“榜眼”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一读就是七年。当中还有一段插曲。

  本科毕业时,大家都忙着赶赴所分配的岗位,只有纪宗安巍然未动。她早已决定继续读研究生。在时人看来,这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她的老师也屡次为此找她谈话。说到这裏,纪宗安神情凝重,语带激动。“老师问我为什麼还要继续读书,我只说了一句话,他们就再也没说什麼。我跟老师说:‘因为我没学够’。之前整整耽搁了十二年,我还没学够啊!”

  南下广州 拜师学术泰斗

  8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古代中外关係史的研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而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关係史的两大研究重点。“我之前一直研究陆上丝绸之路,而朱杰勤教授则是南海、海上丝路的研究泰斗,还是整个中外关係史学科的奠基人。”纪宗安说,“朱老师几次在会议上大声疾呼,作为泱泱大国,中国不能没有中方视野下研究的中外关係史。”

  为了考取朱杰勤教授的博士生,纪宗安在研究生毕业后,做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南下广州。那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纪宗安已取得了西北大学的教职,家人在西安,而丈夫在成都,到南方将会举目无亲。

  “其实当时也不知道考不考得上,只想尽力一搏。”三年后,纪宗安成为了暨南大学首位女博士生。这成为了她人生中第三次转折,她从此留校任教,稳紮稳打,一步步擢升为暨大副校长,直至退休。

  师从朱杰勤的纪宗安,也见证“一带一路”研究的发展。“现在对‘一带一路’方面研究经费,比过去大幅增长。还有很好的学术环境和物质条件,学者可以心无旁骛地坐下来做学问。”她开心地告诉记者,近年不少年轻学者,已经精通西域国家语言,利用一手文献做研究。“这比起当年,又是一大进步。”

  如今,纪宗安还担任一些社会兼职和学校的本科教学督导工作。今年迈入70岁的她不但没閒下来,反而更忙碌了,总是风风火火地赶赴各地参与研究活动。接受採访前,她刚从四川交流回来,在穗与记者面谈採访后,第二天又赴京参加学术会议。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她研究的领域前所未有地受到关注。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她感慨道:“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定要抓紧时间做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