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绽放榆林45载 铿锵玫瑰织绿洲

2019-08-14 04:24: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传承治沙精神,成为大漠深处的铿锵玫瑰/受访者供图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榆林,自秦汉以来自然环境急剧恶化,新中国成立前更一度到了“沙”临城下的境地。为了彻底治住困扰了数代人的风沙,让乡亲们从贫困窝子裏走出来,上世纪70年代,54名平均18岁的女青年成立了“长城姑娘治沙连”,从3辆架子车、40把铁锹幹起,战风沙、鬥严寒、造良田、育树苗,筑成绿色屏障百余里,治理荒漠上万亩。45年来,一代代、一批批治沙姑娘,用青春和汗水向乡民献上一份巨大的生态厚礼,也创造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大公报记者 李阳波、张仕珍

  每当回到这片曾经战鬥过的土地,看着自己当年亲手栽下的柳树在风中傲然挺立,女子治沙连第一批队员贺莎莲总会觉得又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连队成立时每个人都是豪情万丈,然而真进了沙漠,大家就都傻了眼。”肆虐的风沙让人几乎张不开口、睁不开眼,流动的沙丘就令人连走路都很困难,更别说种树。

  苦战6天6夜 刨救被埋树苗

  面对这样的困境,这群年轻的女战士不但没有退缩,反而爆发出超常的坚韧。没有大型挖沙设备,姑娘们便肩扛手提,用独轮车搬出一片片平地;没有树苗,姑娘们顶着烈日在沙漠中往返百余公里,背回一捆捆七八十斤重的柳树枝;没有水源,姑娘们硬是一撅头一撅头挖出马槽井……在大家齐心协力日夜奋战下,沙漠在短短几个月就渐渐露出第一抹新绿。

  正当姑娘们为初战告捷而欢欣鼓舞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沙,一夜之间便把一寸多高苗木埋得严严实实。对於那场变故,女子治沙连老队员贺利娥至今仍记忆犹新。“姑娘们都哭了。就在大家无助之时,技术员突然说,只要用手刨苗木还有救活的希望。”此话一出犹如一声惊雷,从小生活在沙窝窝裏的席永翠第一个跪在地上用手刨,当泪水伴着沁满鲜血的双手将第一棵幼苗救出时,54名姑娘倍受鼓舞,齐刷刷跪在地上一把一把地刨。经过6天6夜的苦战,姑娘们挖走2000多立方黄沙,救活了全部被埋的树苗。

  到贺利娥出任第三任连长时,补浪河的治沙事业已初见成效,不仅成功固住大片流沙,同时防护林也成排成纵。“前面的成绩有目共睹,而我们当初都是乡亲们敲锣打鼓送来的,幹不好真没法向国家和乡亲们交代。”压力也是动力,贺利娥在随后几年没日没夜地带领大家努力。在她的带领下,连队在沙漠中打出9眼机井,开挖30公里引水渠,使昔日“四处黄沙、不产五穀”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成行、地成方、渠成网、年产8万斤粮食的“塞上江南”。

  代代更迭 推平沙丘八百多座

  45年来,女子治沙连先后经历了14任连长,进出了380多名女民兵,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治沙的目标和决心却从未改变。她们在茫茫大漠中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草1320亩,栽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将曾经的沙漠“黑风口”变成了生命的绿洲。联合国环境专家在考察女子治沙连的“战绩”之后,都不由竖起大拇指称“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随着生态环境好转,当地百姓的生活也迎来转折。“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家家住上小‘洋楼’,很多家裏还买了小轿车。”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很多附近的村民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感谢女子治沙连,正是因为她们的勇敢和奉献,才赶走肆虐几百年的风沙,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