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手机APP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图为在餐厅排队的人们看手机\资料图片
这世上最懂你的是谁?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联网和捕捉,喜欢吃哪家外卖、经常浏览哪类新闻……打开手机就会被“推送”到你的面前。手机与我们形影不离,也随时随地刺探我们最隐秘的需求。如今这种“关爱”引起不少用户焦虑:我的个人信息流向哪裏?谁能保障我的信息安全?/大公报记者 俞 昼
针对手机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在今年连出重拳“开刀”,国家网信办近日公布《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範》(草案),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不过,记者发现一些App仍存在强制用户授权、索取无关权限等问题。
不用做饭、节省时间,外卖成为不少人“解决温饱”的选择。公司和家,是不少人外卖App最常用的两个地址,要接收外卖,电话号码也是必不可少。但享受便捷时,多少人意识到要保护隐私?
享便捷勿忘保护私隐
为此,记者下载了一款知名外卖App进行测试。初次打开,页面弹出请求定位权限,选择“禁止”后,页面提示可能会出现功能异常,并再次询问,选择“保持禁止”后App可正常开启。然而记者在后台看到,虽然“定位手机”设为禁止,但此前并未授权的“访问联繫人”“访问通话记录”等选项却被开启。
互联网时代,类似情形并不鲜见。据《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67.2%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我为了请鐘点工上门搞卫生,曾下载过一些居家阿姨类App,结果不少都在打开时要求我授权提供家庭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说是这样才能根据我的位置指派距离更近的阿姨。”提到App过度索权,沈先生瞬间开启吐槽模式,“为什麼刚登陆就要授权呢?万一我不从该平台找阿姨,岂不是隐私泄露麼?”
投诉量大 消保委代提诉讼
“虽然从最早的《网络安全法》到最近出台的《App基本规範草案》,都对移动互联网应用运营者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做出明确规範,但实际使用过程中,运营商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依然屡见不鲜。”在浙江海浩律师事务所合夥人冯群律师看来,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运营商违法成本低,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每当有新政出台,是否执行到位是很重要的一块。如果违法行为都得到惩处,相信运营商也会有所收敛。”
冯群认为,此类事件中虽然消费者一般处於弱势,但应该树立维权意识。“大多数消费者虽对过度授权不满,但他们觉得为了这点事还要去法院立案,太麻烦了。事实上,网络安全领域侵权行为一般涉及个体,通常情况下,积累一定投诉量后,消保委可代表消费者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法院受理该类案件多了,也会提出司法建议。”她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