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德籍华人补遗重要史证 德国牧师《找回拉贝日记》笔录公证捐南京

2019-11-23 16:37:40大公网 作者:陈旻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系图书馆研究员邵华(右)向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左)捐赠史料 /记者陈旻摄影

11月23日是约翰·拉贝诞辰137周年的纪念日,南京民众来到位于小粉桥建于1934年的拉贝故居,怀念这位在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领导国际安全委员会为生命遭到威胁、尊严饱受践踏的难民提供保护的恩人。而此前的11月18日,德籍华人邵华受本报记者委托,将戴克牧师《找回拉贝日记》笔录制成本人签名公证件,特别捐赠给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成为填补拉贝日记公开过程中曾缺失的重要史证。

大文记者挖掘历史独家报道

2017年12月,在采访《拉贝日记》被发现的过程中,时年77岁的德国牧师戴克先生(Gerd Decke)对大文记者独家叙述其21年前帮助促成《拉贝日记》公诸于世的特殊经历。大公报首次报道了德国牧师戴克对于促成《拉贝日记》最终得以公开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弥补了这段缺失的重要历史环节。

在采访中,戴克将自述《找回拉贝日记》电子版发给本报记者,由于电子文件作为史证的证据力欠缺,大文记者在2018年10月委托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系图书馆员邵华联系戴克牧师将笔录制成签名公证件。

由于邵华与戴克并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且戴克牧师忙碌无暇,邵华经过长达十个月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完成笔录签名公证件后,同时为德国哈姆(Hamm)高级法院宣誓翻译的邵华将此件翻译成中文,此赴南京实施捐赠。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立即将此珍贵史证放入展柜展陈。他表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对历史抱着一种认真的态度,便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杨善友说,每年有上千国际友人从世界各地来这里参观,大文记者与邵华从历史深度的不断挖掘,不仅提高世界对历史的认知,亦助力建设世界和平。

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期间,时任西门子驻南京的业务代表德国人约翰·拉贝与十几位国外友人共同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拉贝被推选为主席,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挽救了25万中国难民的生命。拉贝先生亲眼目睹日军暴行,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成为南京大屠杀最翔实有力的证据之一。

笔录补遗重要历史

戴克为原柏林福音教会副会长,现已退休。此份笔录在2016年11月19日写于柏林。笔录中记载道,1996年,担任"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主席的其大学校友邵子平“请我帮他联系拉贝的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Ursula Reinhardt)。他不想自己直接联系她,因为他觉得一名基督教牧师在其眼中肯定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人,她会愿意向我展示祖父约翰∙拉贝的日记或许还会同意我复印日记,而不是他,一个素不相识的中国人。”

约翰∙拉贝的外孙女乌苏拉∙莱茵哈特夫人(Ursula Reinhardt,1931年生) 生活在柏林,是一所文理中学的历史老师。戴克与莱茵哈特夫人及其先生见面后,用“再现并传承历史真相,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了这些证据,才有可能迫使日本政府向中国受难者道歉”的理由,历时2至3个月的力劝,“莱茵哈特夫人最终被我说服,认为向国际公众,特别是中国、日本以及德国公众公开日记有重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