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澳门大学校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科技委员会顾问宋永华\受访者供图
从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科技委员会首届顾问到成为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对澳门回归以来的变化颇多感慨。他坦言,在科研领域,澳门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回归前毫无根基。好在特区政府发展科技的决心十分坚定,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与中央的支持下,这座昔日的小渔村用了不到20年时间,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拥有四间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也从回归之初的社区大学规模到如今成功跻身世界大学排名前350位。这样的发展速度真的是让人难以想像,而这种出人意料恰恰反映了“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大公报记者 程相逢、马琳(文) 吴伟楠、孙铭泽(图)
从四川大山裏走出来的宋永华从没想过自己与澳门会如此有缘分。1999年12月20日,在英国伦敦的布鲁内尔大学内,不少留学生都关注着澳门回归祖国的消息,时任该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的宋永华就是其中之一。“澳门回归是继香港之后,中国在统一路途中又迈出的重要一步,大家都很激动。”
2001年6月21日至2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由於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大会设立了港澳台及海外科技工作者特邀代表团。留英的中国学者宋永华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在这场大会上,宋永华结识了时任澳门特区第一任立法会议员、行政委员会委员、科技委员会科普组召集人、科技发展基金主席的唐志坚。后者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澳门特区新成立的科技委员会寻找顶尖科技工作者担任顾问。
任科技委员会顾问结缘濠江
大会期间,唐志坚就向宋永华发出了聘请其担任科技委员会顾问的邀请。“当时我欣然答应了。一方面有机会能为澳门的发展出一分力,我很荣幸;另一方面是唐先生给出的顾问名单上全是我当时崇拜的‘偶像’。”宋永华说。
这份让宋永华心动的名单包括: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著名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著名化学家、原科技部长朱丽兰,著名有机化学家和生物製藥专家、原科技部副部长惠永正,通讯技术与管理专家、原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著名通讯专家、“光纤之父”高锟等,可谓“星光璀璨”,既显示出澳门特区政府决心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的魄力,也看出中央政府对澳门的全力支持。
2002年,宋永华第一次踏上了澳门的土地。“初到澳门的感受是有些吃惊的。当时的澳门无论是经济发展、市政建设、科研水平、人才储备都是相对落后的,特区政府想要发展科技以及高等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几乎要从零开始。”
不过,短短20年间,澳门的科研能力和高等教育水平就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仅有60多万人口的澳门,已拥有10所高等院校,并拥有4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为澳门大学的中藥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和澳门科技大学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作为澳门唯一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澳门大学目前拥有在校生约1万人、7个学院、21个系,在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澳门大学成功跻身前350位。
澳大迁建横琴 不再“有校无园”
宋永华介绍,2009年,为支持澳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中央政府同意澳门大学迁建珠海横琴岛,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实施管辖。2013年,澳门大学从氹仔仅0.05平方公里的山地校园搬到了位於横琴1.09平方公里的新校区,结束了“有校无园”的历史。
宋永华说,新校区内教学设施齐备、科研设备先进,为澳门大学崛起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