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专家:疫情下经济复苏可能呈W型演化

2020-08-17 15:21:49大公网 作者:宋伟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从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大循环,转型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绝难一蹴而就。最近经济重启导致疫情反复,经济复苏可能从‘V型’向某种形态的‘W型’演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近日在出席“诺亚财富领军者线上峰会”时如是说。

李扬指出,当下“疫情经济学”主宰经济恢复过程。疫情前,全球和中国经济均处于下行通道。今年疫情,对全球和中国经济带来至少七方面冲击,即需求冲击、供应冲击、金融冲击、生命损失冲击、劳动力市场冲击、中小企业破产冲击、全球产业链断裂冲击。

他表示,一方面,中国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似有逐渐恶化之势。“但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这些基本特点,正是我们度过难关的保障。”

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下降4.9%,比4月的预测低1.9%;2021年经济将出现部分复苏,增长率将达到5.4%,低于此前预计的5.8%。与此同时,IMF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0%,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2021年预计将实现8.2%的经济增长。

全球分化下中国推“双循环”对策

对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李扬认为理解这一战略转变至少可有如下四个角度。

第一,让全球各国均获得好处的全球化,如今面临退潮。除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有意为之,更多是因为疫情导致的全球各国“大关闭”。“从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到强调国内大循环,是中国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第二,中国自身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超级大市场,国内区域发展形成梯度结构,在实体经济基础上具备建立国内循环体系的条件。“这正是中国经济的底气所在,发展的潜力所在。”

第三,发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对中国资源配置进行重新布局,绝难一蹴而就。首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依托高度发达的市场机制。其次,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需要通过企业自主行动实现。因此,进一步动员企业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其三,要深入推动中国经济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第四,中国对外依存度较高,资源配置格局的重组不易。该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有所下降,经济增长率也会受到向下压力。但从长远来说,这种外在形势的压迫,会迫使我们迸发出创造力,解决长期未能解决的发展瓶颈问题。

“资源配置格局的转型是一个长期任务。作为具体的安排,还须长短结合。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稳”与“保”,构成了2020年经济政策的主基调。”李扬说。

下半年料持续“双宽松”格局

对于7月30日政治局会议中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阐述,在李扬看来,自本年初开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宽松格局基本没有变化。宏观政策的基本逻辑是,只要新冠疫情依然肆虐,经济下行压力依然未减,宏观政策的宽松趋向就不会改变。在货币政策方面,增加货币供给和社会融资规模,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同时,确保资金精准流向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是一直被强调的几个要点。至于财政政策,增加赤字、增发债务,减税降费,注重实效,则是始终强调的重点。李扬认为,今年下半年这种政策取向不会有大调整。

李扬表示,中小微企业关乎就业,间接关乎社会稳定,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在抗疫过程中,政府面临两类问题,一是维持企业运转,二是向普通居民提供救助。李扬说,这两种社会政策之间,其实存在彼此替代关系。若不能让小微企业继续存活,政府就必须对原先在这些企业中就业的居民给予补助。两相比较,显然是维持小微企业运转,让广大人民用自己的劳动换回维持生活的收入,更能做到激励相容,更符合经济运行的基本道理。

李扬说,在工业化社会中,“大的就是好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最重要。但在后工业化时期,在服务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小的就是好的”。在服务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主的经济社会中,小企业是经济运行的主体,绝不只是大的补充。“没有历史包袱、沉没成本,没有坛坛罐罐惧怕打破,没有条条框框束缚,因此真正的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大多来自小企业。”




 

责任编辑:郭晓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