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今年来,不少港生回流深圳入读港人子弟学校。图为罗湖港人子弟学校上课情景\大公报记者李望贤摄
“原以为停学半年,即将迎来曙光,没想到香港疫情又爆发,依然‘开关无望’,难道孩子要一年不上学?”这个暑假,对於众多深港跨境学生来说,充满纠结和无奈。此前受深港两地防疫政策影响,许多跨境生已呆在家半年,偶尔上上网课,学业停滞不前。眼看新学年依然未能返校,不少学童家长打算在深圳先行求学,有的打算疫情缓和后再赴港,有的则打算就此结束跨境求学。\大公报记者 李望贤
国际学校和民办私立学校是跨境童回流主要去处,大公报记者走访深圳多间学校,均表示申请的港生有所增加。“上午一节数学课,下午一节国学课和一节写作课,一周两节英语网课”,这个暑假港童乐乐(化名)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家住在福田的他,每日前往罗湖的培训机构补课,一起上课的,还有一名上学期已从香港回流的同学。9月份,他们都将在罗湖的港人子弟学校升读4年级,暑期繁忙的补课亦是为回流做準备。
难捨教育优势 盼社会稳定
乐乐的回流路线是当前跨境童回流深圳的典型。乐乐妈妈张太太表示,香港新一波疫情让孩子坎坷的求学之路雪上加霜,本以为新学年能恢复正常,如今“开关无望”,还不知前路如何,只得赶紧为孩子申请深圳的学位,却已经错过公立学校申请时机,只能手忙脚乱再打听民办学校。听闻儿子同学上学期已入读罗湖港人子弟学校,所以也跟着报了名。“房子在福田口岸附近,原是为了便利跨境,现在到罗湖上学要坐7个地铁站,转一次线,约30分鐘。不过已经比原来到香港上学的时间短,还少了通关的手续”。
张太太指,去年以来,香港修例风波波及校园,已有不少朋友让子女回流深圳,自己则持观望态度。“从幼稚园到小学3年级,已在香港上了6年学,香港的教育在综合素质和英文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不想轻易放弃。”但今年疫情使求学之路被迫中断。及至内地和香港都复课,但中三以下跨境学童却没有通关安排,不得已只好先下决断。“虽然学校也提供一些网课,但上课时很短,能学到的东西很少。下学期又上不了,相当於一年没上学了。”
她续指,选择学校主要考虑学校课程跟香港接轨,回流比较容易适应,另一方面,3年后还能参加香港升中派位,想看看几年后香港的形势,转好的话还可以继续回去读书。
趁机了解深圳 多结交朋友
原以为回流可以轻鬆应对,定下深圳学位后,张太太跟身边朋友交流才发现,现时深圳学校学生竞争十分激烈,即使香港有英语的优势,内地不少学生课外上培训机构“加码”,水平也丝毫不差。
她感叹,反而香港在小学阶段的中文和数学跟深圳有一定差距,“内地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有大量的中文阅读和背诵,古文功底扎实,朋友的孩子课余一直在补课跟进,所以我们趁暑假也跟她一起补课,希望能追上多少是多少。”
张太太指,儿子在深圳求学确实会更方便。以往在香港,儿子有些课余活动没办法参加,跟其他香港同学很难熟悉起来。若回到深圳,家长跟学校互动会多些,也希望儿子多交一些本地朋友。“在深圳还是香港读书都好,将来哪个城市机会更好就去哪裏,趁现在多了解这个城市,多交朋友,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