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记者手记\“螺蛳壳裏做道场”

2020-09-04 04:24:4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对台前沿中被赋予特殊使命的厦门经济特区变了,楼高了,城美了,人也越来越彬彬有礼了。看得见的在变,看不见的也在变。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桎梏,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卸下,加上经济特区的加持,让厦门得以轻装上阵,向现代化国际化都市的发展目标振翅高飞。

  厦门这个城市其实不大,有人形容厦门特区这40年裏,是在有限城市空间“螺蛳壳裏做道场”。有一个统计说,内地60%的电影曾在厦门取过景,这或许能成为厦门“高颜值”的註脚。

  这个城市虽然温婉,但亦存有闽南的开创基因。40年来那些林林总总的成绩,总能时不时见诸报端。1984年2月,邓小平首次南巡,为厦门特区挥毫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光阴匆匆,已“四十不惑”的经济特区,如何继续“特”下去?

  “螺蛳壳裏做道场”,厦门确实取得了成绩。仅从面积来看,厦门比香港大,比新加坡更大,但相较而言,厦门在福建南部的辐射带动仍然有限。“不能保守,要放开手脚用好用活中央政策,才能当好排头兵。”有不愿具名的老厦门人看得明白,“此前中央巡视组点名厦门特区引领带动作用不够,也是希望特区的步伐大一些。”

记者 蒋煌基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