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五缘吸引台商登陆扎根

2020-09-05 04:24: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19年6月16日,第十一届闽台人才融合发展成果展在厦门举行。现场展示大量两岸人才融合发展所创造的产品,吸引许多人驻足观看\中新社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厦门,是台胞在大陆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立,与其他三大经济特区有着迥异基因。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特殊的“五缘”关係,吸引众多台商“登陆”厦门扎根,一步步走向成功。在经济特区40年发展实践中,这座高颜值滨海之城书写着最为生动的两岸融合,亦为厦门特区40年成就的最好缩影。\大公报记者 蒋煌基、苏榕蓉

  “看到自己的物品被收藏,真是此生荣幸。”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内,台商吴序侬编号为“001”的外商代表证、签署的海滨大厦建设合同等一一陈列。

  这座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纪念馆,原是厦门特区发祥地湖里区的办公楼。因台而开放、因台而发展的厦门,到处都能感受到浓浓“台味”。台湾饭店、台湾水果等,无不昭示着这个经济特区与台湾的独特渊源。

  台商西进助力特区发展

  台湾出生、香港长大的吴序侬,因彼时特殊的两岸关係,1982年以港商身份赴厦门投资。投资厦门首个商品房项目,参与建设厦门第一栋24层高楼,开办厦门第一间卡拉OK和厦门第一家婚纱摄影机构,吴序侬成为第一位“敢吃螃蟹”的台商。

  距纪念馆不到5公里的厦门台商会馆,是在厦台商之家。现任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每日都在此忙碌。吴序侬“登陆”17年后,1999年吴家莹亦“西进”厦门。从建材生意起步,逐渐扩展到餐饮、咖啡生产及批发、代理松下电器等。

  受益於良好的营商环境,厦门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一直走在大陆的前列,亦使得台企的工业总产值一度佔据厦门半壁江山。“第一代台商带着资金、技术到厦门。”吴家莹认为彼时台商为厦门特区带来第一波发展,“如今厦门对台商台企的支持和帮扶持续向好,这让台胞台商感到在这裏扎根是值得的。”

  “厦门特区成立40年,也是两岸同胞不断升级融合的40年。429万人口的厦门,生活着逾12万台胞。可以说,大陆最幸福的台胞在厦门。”吴家莹细数当地政府对台胞无微不至的关照。不仅就医、就学等,厦门为台胞开闢绿色通道全方位照顾,亦成立大陆首家涉台法庭,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我的选择非常正确,相比台湾身边同时代的创业者,我比他们做得好。”回首“登陆”厦门,吴家莹感慨万千。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帮助诸如吴序侬、吴家莹这样的“老台商”取得成功,亦对台青产生巨大磁吸。虽今年遭遇疫情,刘震远和张立齐仍於6月底选择“西进”,在厦合作成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和纪录片工作室,入驻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创交流基地。

  “我是台中人,疫情过后如经由小三通返台很方便,加之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语言相通民风相近。”刘震远说。从厦门、金门通航的“小三通”到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大三通”,再到如今通学、通婚、通就业“新三通”,与台湾日积月累的交流互动,厦门特区持之以恒的务实举措,汇聚成两岸融合发展的滚滚大潮。

  持续释放对台吸引力

  近年来,为更好地吸引台湾人才,厦门第一时间贯彻国台办“惠台31条”,并率先推出厦门“惠台60条”,为台湾人才提供“业、学、住、医、行”一揽子服务。入驻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创交流基地后,张立齐即享受公司开办补助、办公场所租金等。“作为第一家园,厦门对台融合发展的政策非常实在,让我们感到贴心温暖。”他说。

  如今,先行先试的厦门特区对标全球一流的营商环境,对台胞持续释放着强大的吸引力。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日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厦门对企业服务做到“务实不扰,有事上门”为企业发展营造暖心的营商环境。正如台商李应福对大公报记者说的那样:在厦门各级政府的服务窗口办事,工作人员总是轻声细语笑意盈盈的,很舒心。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