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广州在社区防疫当中吸纳不少外国志愿者参与/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香港是座国际化城市,高度流动的人口为社区防疫工作增加难度。广州同样拥有不少国际化社区,大公报了解到,广州目前已形成一套“国际社区”防疫经验,包括在居住社区门口测量体温到将政府政策、健康指引等翻译成各种语言,组建多国籍多语种志愿者队伍参与防疫工作和提供翻译指引等。
位於广州CBD的猎德街道辖内外国企业及领事馆多,外籍人员居住密集,登记在册外籍人士有2000余人。3月以来,随着入境人员来源国防控範围逐渐扩大,做好入境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成为猎德街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猎德街誉城苑社区是天河区探索“国际社区”建设的试点窗口。随着境外输入病例压力增大,该社区通过社区“i志愿”平台,招募外语翻译志愿者加入社区防疫工作。既会讲汉语又会说英语和阿拉伯语的也门籍外国志愿者Helmy便是其中之一,他负责协助社区“三人小组”开展上门健康关怀服务,参与政策宣传及翻译沟通等工作。
“有时摸查任务比较急,有些外国人看到我们人手不足,就主动到社区报到,问自己能提供什麼帮助。有些志愿者还陪着我们忙到凌晨四点。”猎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翻译不足情况下,猎德社区发动小区内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的外国友人投身社区服务,与社区工作人员及物业人员一起上门,做好外籍住户的健康情况登记、疫情防控问卷填写及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成效良好。 记者 卢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