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惠水县弄苑村村民将採收的佛手瓜整理装袋/新华社
“广州江南市场,每斤0.7元。贵州扎佐市场,每斤0.4元”,弄苑佛手瓜交易平台设有一块黑底红字的电子大屏,滚动播出粤黔两地佛手瓜收购实时行情。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是贵州省最大的佛手瓜种植基地。3年前,广州市南沙区对口帮扶惠水,让佛手瓜从村民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拓展为漫山遍野的规模生产。2018年下半年开始,在广东牵手香港和澳门,达成在广州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共识,弄苑村和附近几个村,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自此,“小捧瓜”走向“大产业”,有效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大公报记者 周亚明
在雨后的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种上佛手瓜,抱回金娃娃”红底白字的牌子衬着翠绿,分外显眼。这是贵州省最大的佛手瓜种植基地。
在惠水县,种植农作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惠水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山多土少,人多地少。”惠水县好花红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集祥表示,曾经低效的农业产出阻碍了当地脱贫的脚步。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南沙以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保供基地的定位,助惠水县开启了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5.2万亩产量超15万吨
目前,惠水县佛手瓜种植面积已达到5.2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成为贵州省第八大蔬菜单品之一,也是惠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农作物。
记者在弄苑佛手瓜交易平台的电子大屏上看到,捧瓜在当时附近扎佐市场的佛手瓜价格为每斤0.4元,而广州江南市场则是0.7元,比当地市场高出近一倍。“以前我们是房前屋后种一点,种来自己吃,现在满山满坡种。”汪昌告诉记者。汪昌是弄苑村村主任,也是瓜农,他们一家26亩承包地,全部种上了佛手瓜。“每亩产量五、六吨,卖得到六千五百至八千元”。每年光是卖捧瓜的收入,就有十五、六万元。
瓜架下种白菜菌菇
同一块地,在四、五月份捧瓜上市之前,汪昌还会在瓜架下种大白菜、香芹、牛心菜等,十二月份捧瓜下架之后,还会种俗称赤松茸的大球盖菇等菌菇。这样一来,瓜前瓜后两季,还可以收入三、四万元。当地把他们的复种模式,总结为“三季四收”“321”複合模式。除此之外,汪昌还要请“工人”来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和採收,每年要花出去三、四万元工资,变成当地其他村民的务工收入,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事实上,正是靠着佛手瓜,弄苑人“撕掉了千年贫困的标籤”。当地提供的资料显示,弄苑村2014年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59人,到2019年,贫困人口已全部清零。“种上佛手瓜,抱回金娃娃”,是白底红字矗立在基地山脚的标语,也是弄苑之路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