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明清以来,东西航路开通,丝绸成为重要的大宗商品,经粤港澳湾区运销到世界各地。携手完成丝绸外销的过程中,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并带动了金融、旅遊等专业服务行业的发展。三地正联合举办《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正在广州展出,并将到港澳巡展。本报道以展品为基础,将分别从丝绸外销、网红打卡等方面,追溯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同根同源、同声同气的深厚历史渊源,回顾同甘同苦的三城共同记忆。
民国初年的某个午后,一张来自南洋的订单被放到香港某丝行的柜枱,“花头”(负责接单、分发外包的人)将它派给了广州的作坊。半年之后,一套巧夺天工的钉金繡服饰完成,“花头”小心翼翼将它带回香港,再送回南洋客户的手中。这不过是明清以来丝绸出口的一个片段。小小丝绸,通过粤港澳三地联繫走向世界,让外国认识神秘东方大国的艺术,而粤港澳也因为丝绸外销,携手创造了近代至今三地手工业辉煌。\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胡若璋
展览中有一块来自清朝的黄纱地彩绘花卉纹匹料。黄纱为地,上面用明亮多彩的矿物颜料绘製了缠枝花卉,花卉生动写实,枝条妙曼舒卷,色彩过渡自然,具有浓郁的洛可可风格。经过300年的时光洗礼,匹料依然艳丽夺目,遥想当年被当成壁纸装饰在欧洲贵族的房间中,该是何等的奢华与浪漫。手绘丝绸,可以追溯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与帛画不同的是,广州产的手绘丝绸专门供应海外市场。
丝绸,古代中国用蚕丝织造的纺织品,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丝绸出口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世纪的某天,古罗马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绸长袍进入剧场,绚丽夺目的光泽“亮瞎”了众人的眼。从此,“一寸丝绸一寸金”,贵族男女争相穿着用中国丝绸製成的衣袍以彰显身份。
这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第一张名片,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丝绸从西汉的长安沿着丝绸之路传向欧洲。自此之后,西方国家关於丝绸的Cosplay,从未停止。为了满足欧洲的市场需求,珠三角地区大小作坊创造性生产出众多新品,如手绘丝绸、钉金繡、珠繡等。这与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强调传承与创新的世界贸易中心建设可谓是异曲同工。
同根同源 打造出口产业链
事实上,早在两三百年前,生活在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範围内的工匠,就已经有了主动满足世界市场需求的意识,隶属广州府香山县的澳门和隶属广州府新安县的香港,先后成为广州的外港,三地之间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工与合作。在《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策展人白芳看来,这是明清时期粤港澳三地丝绸外销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这种合作,至今从未间断。鸦片战争之后,香港逐渐取代澳门成为广东商品出口的中转港口。改革开放后,从香港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更是带动了整个珠三角纺织业的腾飞。
历史上的丝绸外销,见证了粤港澳三地手工业的辉煌和贸易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易时移,然丝绸贸易不断,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丝繡技艺依旧在传承中发展,成为人文湾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期待粤港澳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关係,携手再创湾区手工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