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中,规定了一系列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措施,许多游戏企业响应国家要求,各自建立起了如健康系统、防沉迷系统等未成年人保护平台。但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落地标准,行业数据不互通、家长责任意识薄弱等因素,这些保护机制和规则仍存在优化空间。朱永新认为,制定未成年人健康游戏方面统一的国家标准,并由国家推动强制执行成为当务之急。
在前置防护方面,他建议为家长提供易操作的统一监护工具,加强家长层面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将家长等监护人与未成年用户游戏账号的绑定,实现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操作记录查询、游戏消费记录查询以及游戏操作提醒、游戏消费提醒、游戏操作时段设置和游戏消费限制。
在事中保护方面,游戏中按照标准设立统一的自动管控系统。在现行行业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头部企业实践经验,由政府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建立统一的防沉迷平台,整体接入公安实名系统验证,推动所有企业以统一的力度和方式予以落实执行。
“对于现实中常遇到的‘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账号绕过游戏限制’问题,一直有人呼吁游戏企业采取人脸识别措施,但也出现了不少担心隐私泄露的声音,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一刀切。对于人脸这种生物隐私信息需慎重,应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先行积极探索,也希望尽快形成人脸识别技术运用的国家标准,明确规范适用范围及使用程度等。”朱永新称。
在事后服务方面,朱永新建议所有企业建立并公开投诉和举报渠道,将未成年人游戏客服专线作为运营标配,提供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申诉与受理机制,及时受理并处理设计未成年人游戏的投诉和举报,制定统一清晰的退费标准。针对个别存在家庭教育、亲子沟通问题的情况,应给与1对1的深度辅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