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两会透视/文化认同增强国人骨气和底气\郑曼玲

2021-03-08 04:26: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日在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他又指出,要在各族幹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这一席话是对中华民族安身立命根基作出鞭辟入裏的剖析和阐述,在当下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进一步强调重申,显然有其丰富而深远的寓意。

  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於一切的政治理想和精神寄讬,各族人民在交往中相互交融,形成伟大合力,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这些传统文化历经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伦理和行动指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对这些义利观、公私观、大局观的认同,便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认同,正是这种心理契合点和情感共鸣点,始终护佑民族精神的生命火种,生生不息,历久不灭。

  然而,近年形形色色的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华文化认同构成巨大挑战,一些激进分离势力公然鼓吹各种分裂国家的主张,其背后也隐含西方价值观和政治观的渗透和影响。正因如此,中央高层才多次强调,应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毋庸置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没有“文化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才能真正感受56个民族一家亲,兄弟同心,守望相助;也才会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坚决鬥争,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曾有官媒报道,一次在欧洲访问时,听一位汉学家说起“寻找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我本人也在做这样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最高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深谋远虑,显然也应当内化於心、外化於行、固化以制,成为包括700多万港人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