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黑钻”竟卖白菜价 中国稀土之痛何时休

2021-03-11 04:26: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编者按

  稀土没卖出“稀”的价格,卖出了“土”的价格,断送金山银山;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至少还需要30年时间,高端领域落后于美欧日;实现2030年碳达峰,奈何占比约85%的化石能源产能结构仍在扩张中,左支右绌……今年全国两会热点不断,代表委员和高官直面问题,针对中国在高质发展道路上的诸多“痛点”和“难点”提出很多具体建议,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发人深省。在广泛采访相关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大公报推出《高质发展难点》系列报道,冀能将有关难点抽丝剥茧,将问题之症结和个中的挑战呈现读者眼前,敬希垂注。

  “我们稀土没卖出‘稀’的价格,卖出了‘土’的价格,就是因为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使得这种宝贵的资源浪费掉了。”中国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全国两会前夕直言,稀土行业遇到无序开采、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严重等乱象,“稀土之痛”再成两会热议话题。对于“科创黑钻”只卖白菜价,美日欧坐收渔利,全国人大代表和业内专家接受大公报采访时齐声呼吁,中国大力发展下游关键核心技术与制造设备,与美日欧分庭抗礼。\大公报记者 海岩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有“工业黄金”之称。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稀土储量占世界总储量30%-40%左右,产量占世界70%以上。这也使得稀土这个年产值仅千亿元(人民币,下同)左右的“小产业”,格外受到重视,有国家“大战略”支持。

  逐蝇头小利 破坏环境

  “中国是世界稀土资源储量大国,不仅储量丰富,还具有矿种和稀土元素齐全、稀土品位高及矿点分布合理等优势,但稀土行业企业恶性竞争、竞相压价等乱象的出现,导致资源浪费,无法发挥出最大价值。”全国人大代表、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炼厂设备工程部副部长罗振说,“最便宜轻稀土原料氧化镧、氧化铈,现在每吨市场报价不到1万元人民币,折算1斤不到5元,比种花的营养土还便宜。”

  为了追逐蝇头小利,大量企业无序开采,不仅综合利用率差,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数据显示,2011年,江西省稀土企业利润只有64亿元,私采乱挖的矿山仅有5%资源回收率,而赣州一地矿山环境恢复性治理费用就高达380亿元。

  缺乏技术专利 美日垄断市场

  之所以只有小利,本质上是因为中国稀土产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罗振指出,国内稀土大多生产初级原材料,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比如,作为半导体原材料的锗,国内出口给日本是二氧化锗初级材料,每公斤约7000元,日本加工成高纯锗后再以数十倍甚至百倍的更高价格卖回到国内。”日立集团旗下的日立金属,从材料组分配到生产制造工艺,在钕铁硼生产制造全流程布局近千项技术专利,且和其他美日企业联合大量专利交叉许可。一方面低价进口中国稀土,生产加工出高精尖的应用产品,反过来再高价销售给中国。罗振建议,中国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兴矿产需求的快速增长,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率,推进绿色勘察和绿色矿山建设。

  在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稀土学会环境经济与政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葛建平看来,中国稀土产业在采选和冶炼分离方面占据国际主导地位,但下游高端技术和应用仍然较弱。葛建平说,中国供应了全球七八成稀土原料,但在全球稀土行业的话语权仍然有限,尤其是采用稀土原材料生产的核心高端元器件、高端芯片、零部件乃至整机,对发达国家有较高依赖性。因此,大力发展稀土行业下游的关键技术与制造是当务之急。

  管理条例将出台 整治开采“小散乱”

  中国稀土行业面临“稀土之痛”由来已久,行业政策从鼓励生产和出口到严格管控、全行业整合,经历多个转折,到今年稀土行业有望迎来首部管理条例。

  上世纪80年代,为发展经济出口创汇,稀土行业采取出口退税的鼓励性政策。在高利润驱动下,大量中小企业、个体投资涌入,家庭开矿,开采门槛低,稀土开采“小、散、乱”、稀土“白菜价”等问题随之产生。

  由于早期的掠夺式开采造成稀土资源流失和环境污染,2010年以后,原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公安部等多个部委多次就稀土矿产开发秩序整顿发文,政府逐步对稀土出口、生产加强管控,出台稀土行业准入条件,提高资源税,推动稀土行业整合,对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实施年度总量指标控制。

  今年伊始,稀土领域就屡屡有大政策。1月15日,工信部发布《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拖延数年的稀土行业管理条例有望落地。

  工信部解读这份条例称,稀土对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必须予以特殊保护。制定管理条例旨在依法规范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生产经营秩序,有序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推动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征求意见稿,稀土行业管理将由国务院建立稀土管理协调机制,实行稀土资源地战略储备。

  石墨烯“攻芯” 加强战略储备

  石墨被认为是可以比肩稀土的矿产资源,在中国,石墨产业同样面临发展之痛。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机董事长周清和在今年两会上提交建议呼吁,拒绝“稀土之痛”,中国应加强石墨资源战略性储备,加大研发投入与攻关,助力从石墨矿产大国转变为石墨产业大国。

  “一方面,中国石墨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大量珍贵资源轻易低价流失海外;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尚不能自主研制,需以出口产品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进口回来。”周清和在《关于推动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说,这一场景不禁让人想起“稀土之痛”。

  周清和认为,中国石墨产业发展存在3大主要问题。一是环境保护意识淡漠,污染较为严重。二是石墨市场秩序混乱,诸多珍贵资源低价流失到海外。三是产业结构失衡,石墨产品低价出口、高价进口严重。

  “推动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经济优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周清和建议从三方面发力,首先是控制石墨生产总量,加强矿山开采管理,出台扶持政策促进优质石墨资源向技术含量高的企业集中,提升中国在国际石墨市场的话语权。第二是建立出口专营制度,加强石墨资源战略性储备,建立石墨出口专营制度,合理限制天然石墨出口。第三要加强石墨研发投入和攻关,加大高端科研人才培养力度。

  专家解读 资源换产业 打好持久战

  为真正解决所谓“稀土之痛”,葛建平表示,稀土产业要摒弃“卖土赚钱”的短视思维,“十四五”要打好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的“攻坚战”。通过政策鼓励投资者投资稀土下游产业,促进新材料、新能源等关键领域技术突破,进一步提振国内需求及国际话语权。

  近年,发达国家基于储量保护、成本控制和防止高污染破坏环境等考虑,或在华设厂,或将稀土半成品先出口至中国,在中国加工提炼后再回购到本国使用,以此获得中国相对廉价的稀土原料与产品。葛建平说,这推高了国内稀土消费量,让中国承担污染等成本。

  葛建平还指出,目前国内稀土永磁领域高端产品少,中低端同质化产品多。国内许多稀土应用细化领域的技术储备和高端技术指标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差距,仍需大量资金投入和长期积累。同时,欧美日全力发展稀土应用和替代技术,中国在技术上追赶也需时间和更多投入。由此“十四五”中国要更加重视稀土下游领域基础研究,并要有长期持续投入,打好“持久战”。

  罗振也建议,下一步应切实提升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围绕稀土全产业链及高端应用攻关,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向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为“资源换产业”打造坚实基础。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