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正文

返本开新/中国社会有“阶层”无“阶级”\邓立光

2021-04-30 04:24: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印度连日来新冠肺炎大爆发,一幕又一幕的生离死别,无处不在的焚烧尸体,令人心痛,使人神伤。富人想方设法逃往外国,印度社会存在着无法解决的贫富悬殊问题,这与他们的社会严分阶级有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互不流通,还有不入四大的“贱民”。别以为西方社会民主,实则阶级分明,大资本家是最上层,然后才是管治阶级、行政人员等,最下是普通百姓,当中又有种族问题,西方世界的种族歧视特别严重。一个国家,社会上没有阶级,才有真正的平等,才有资格说文明,而没有阶级才有真正的民族团结。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没有阶级的社会。先秦典籍《春秋穀梁传》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管子》说国家的基本人民是“士农工商四民”。四民社会有阶层而无阶级。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成员并不固定,从他们自身的职业来决定,故可以上下流动。先秦以前,贵族与平民也非阶级的分别,而是政治身份不同。孔子的祖上是贵族,没落了,当身已是平民,故孔子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名门望族在唐代尚存,到宋代就消失了,诚如唐朝刘禹锡诗所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民流动,主要是政府选拔人才的方法所致。在汉代人才主要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和选拔,魏晋时代行“九品中正”,从对某人的种种评价中去选拔人才。隋唐及以后各朝开科取士,读书人凭自身学问去争取官职,形成了中国传统具有特色的“耕读人家”。北宋训蒙作品《神童诗》说得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最能说出中国传统社会人民的社会地位与政治身份的流动性。

  这裏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於人民百姓是一体看待,而以职业分等,因此,由古及今,中国没有阶级。先圣先贤如商汤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周武王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学》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等都可以看见我们的政治传统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近代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大量湧入西方思想,我们要适应西方塑造出来的价值观,要自我改变,找寻出路。经过了上百年试验推行,不适合的早已淘汰,适合的亦不断回归自己精神文化的特质,因为能与我们传统精神文化相应的才可以发展,否则照样被淘汰。今天国家不再有“阶级鬥争”,全体国民都要好好去照顾。

  管治国家,诚如汉初陆贾对汉高祖说:“马上得天下,怎可以马上治天下?”打天下的时候可以标举很多目标与价值观,取得天下之后,便要用另一种管治方式。现在是治天下守天下的时期,就要凸显自己的文化精神,凸显传统的王道精神,对内是实践均平思想,对外是推动和而不同,团结世界人民。

  汉初贾谊对秦亡的定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为治国理政的殷鉴。对於国民要一体看待,施以仁义之政,表现大道并行万物并育的一体向上精神。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

  习主席对於推动惠民政策经常说“一个都不能少”,百姓安居乐业毕竟是治国第一义。

  中央政府的施政回归传统政道与治道,故而百姓归心。由敌对国家所做的民调显示,中国老百姓对中国政府的满意度持续多年超过百分之九十,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果真是“五星灿烂文明国”!在足食、足兵、民信之(归心)三个护国条件中,民心的归附最为重要。

  (本文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国学中心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