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国士袁隆平逝世

2021-05-23 04:23:57大公报 作者:刘凝哲、任芳颉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心中一直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从1961年7月,袁隆平在稻田中发现的第一株杂交稻,到如今造福全球逾80个国家的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以惊人的科学成就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当日下午,灵车抵达长沙明阳山殡仪馆。

  1930年,袁隆平生于北京。立志学农的他,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1年,袁隆平在稻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自此开启了通过人工方法利用杂种优势培养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1982年,袁隆平获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称号。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袁隆平开始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目标。中国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5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一生为“两个梦想”奋斗

  “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工作,坚持创新,即使90岁高龄也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

  袁隆平曾说,“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自己一生的梦想。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传授培植技术 造福逾80国

  “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历史也无数次告诫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水稻的产量。”袁隆平说,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而全球现有1.6亿公顷稻田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还不到15%。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稻,则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至5亿人口。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不仅能提升全球水稻产量,造福人类,还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他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2020年,袁隆平以90岁高龄许下生平第三个梦想,开启“袁梦计划”:“攻克中国的盐碱地,彻底解决中国在粮食上的后顾之忧,让中国人吃饱吃好!”袁隆平一生心系让中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他的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他的科研成果长在沉甸甸的稻穗上,他的科学家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世人心中。

  共和国勋章国士 一生为粮谋

  图:22日下午,运送袁隆平院士遗体的灵车绕行他曾工作过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沿途有市民自发送别。\中新社

  袁隆平一生都在为粮食事业奋斗,为了让中国人吃饱吃好做贡献。2020年9月,袁隆平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进京之前,袁隆平先是下田跟超级稻告别。回去后的第一件事,还是下田。作为一位稻田守望者,袁隆平提醒人们,要铭记“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之诫。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进京之前,袁隆平先是下田跟超级稻告别。回去后的第一件事,还是下田。获颁勋章当日,他向采访记者说,在他得到的这么多奖章里,共和国勋章确实很“重”。“很激动,也是个鞭策。”他说。

  对自己小器 对他人大方

  据大公报记者刘凝哲回忆,袁隆平比电视中更瘦小一些。他用开玩笑地方式“抱怨”媒体的热情:“要采访快点采,我要到机场去啦!”他眯着眼睛说,“明天,我就要到田里面去。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就想,我的超级稻怎么样啊,有没有病虫害啊,是不是有乾旱啊,有没有脱水啊”。采访现场都笑了起来,只有袁隆平一脸严肃。

  袁隆平的一生,不仅其杂交水稻研究成就值得传颂,生平的一些勤俭节约的小事也值得记录、讲述。有一次,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袁隆平对自己“小器”,对他人却很大方。他带的一位博士生,是从农村出来的,家庭困难。一次,这位学生打电话给他,说是父亲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从自己的工资里给学生寄了2000元。

  劝勉后辈 敬天惜粮

  袁隆平曾说过,敬天惜粮、勤俭节约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是研究杂交水稻的,目的就是增产粮食,保障粮食安全。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从播种到收获,每一粒粮食可以说吸天地日月之精华,附农民辛勤之汗水。科研人员想方设法钻研怎样提高水稻产量,哪怕提高5%-10%都十分不易!粮食增产是令人高兴的事!但当看到提高产量的粮食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袁隆平曾经说道。

  从泥土里来 到白云中去

  袁隆平生于动乱年代,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自小亲历过饥饿的他,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从不断刷新纪录的亩产,到耐盐碱海水稻的创新试种,让大家吃饱又吃好,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

  数十年如一日,袁隆平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与农业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限制本国粮食出口,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袁隆平说:“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他的一番话,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有网友说:“有袁隆平爷爷在,心里踏实得很。”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在获奖当天,袁隆平从湖南长沙赶到衡阳市衡东县洣河桥村,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在现场,袁隆平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在现场,他面带微笑,他曾说过:“只有下田最快乐。”

  袁隆平是一个属于土地的人,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他的逝世,让无数热爱他的人万分悲痛,但他的精神、他的事业、他的遗志,有无数拚搏的中国人去继承、去发扬、去光大。就如一位网友留言说,袁隆平院士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特稿 | 市民雨中送别:袁爷爷一路走好

图:2019年,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资料图片

  22日当天,长沙天色阴沉,细雨霏霏。下午1点多起,得知噩耗的长沙群众自发聚集到长沙湘雅医院,为袁老遗体送行。下午4点多,载有袁隆平遗体的车辆驶出医院,医院内外、街道边人山人海,人们呼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灵车经过之处,来往车辆停车一起鸣笛,现场氛围肃穆凝重。

  下午4点50整,灵车来到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现场已挤满前来悼念的群众。人们举着“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的黑色横幅,静静在雨中等待,灵车缓缓驶过,人们鞠躬默哀,在静默中和袁老告别。而在袁隆平居住的家门外,市民自发送上鲜花,鞠躬哀悼。

  在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祝同学向大公报表示,袁老的一辈子都在为消除饥饿而奋斗着,现在我们不仅能吃得饱了,袁老却走了。“我能够多年来不断‘追星’,走近袁老,跟随他的脚步去探索水稻高产,去为‘三农’做一点事情,是我的幸运。”

  长沙市民方先生告诉者大公报,得知噩耗,十分悲痛。他表示,深切缅怀袁老这位毕生奉献杂交水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地球功臣,袁老爷子的“禾下乘凉梦”、“造福世界梦”也一定会被实现。

  市民陈女士沉重地表示,袁隆平院士对于是湖南的骄傲,他对水稻事业的奉献和付出感染着染着每一位湖湘子弟,如今袁院士走了,但他的精神和事迹一定会继续流传下去。 大公报记者 姚进

  新华社建议降半旗志哀

  5月22日,新华社发表题为《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志哀》的评论。

  文章表示,袁隆平先生的贡献是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是世界性的贡献。他的去世是全世界的一大损失。建议以高规格的纪念,缅怀感恩这位老人作出的杰出贡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15条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可下半旗志哀。

  文章表示,袁隆平院士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他还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文章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如果以降半旗这样高的规格纪念袁隆平院士,将激励更多的追梦人付出毕生的努力,凝聚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稻香飘四海 英名传千古

  联国粮农总干事:“一生修道杂交稻 万家食粮中国粮”

  联合国官方微博22日发文缅怀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于当日缅怀袁隆平。屈冬玉在社交平台推特上写道,“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屈冬玉表示,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帮助数十亿人实现了粮食安全。屈冬玉称袁隆平是自己的“灵感源泉”,是自己敬爱的“老师”,对袁隆平的逝世深感悲痛。

  袁隆平逝世亦引发外媒关注。多家外媒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科学英雄,并对其几十年来的水稻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杂交水稻技术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是世界性的遗产。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