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习近平:袁隆平为中国粮食安全贡献重大

2021-05-24 04:24: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5月23日,湖南长沙,全国各地的民众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悼念袁隆平,向袁隆平遗像献花。\中新社

  有“杂交水稻之父”之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将于5月24日在湖南长沙举行。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讬,23日下午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院士的家属,转达习近平对袁隆平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习近平高度肯定袁隆平院士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学习。

  综合中新社、中通社报道:习近平高度肯定袁隆平院士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院士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袁隆平家属对习近平的关心厚爱表示衷心感谢,表示要继承袁隆平的遗志,努力工作,奉献社会,绝不辜负党和人民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

  遗体送别仪式今举行

  袁隆平治丧办公室23日发布消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六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至第十一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兹定于2021年5月24日(星期一)上午10:00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

  袁隆平院士家属表示,根据袁隆平院士丧事从简的遗愿和当前疫情防控形势,23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不安排接待群众前来悼念。

  新湖南客户端、时刻新闻客户端设立网上吊唁厅,以方便广大群众表达对袁隆平院士的追思和缅怀。截至5月23日13时30分许,湖南客户端袁隆平网上悼念厅累计超过510万人次在此献花致祭。时刻新闻客户端网上悼念厅也分别有超过270万人次献花、献烛。5月23日,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吊唁厅以及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有序悼念袁隆平院士,表达对袁隆平院士的追思和缅怀。

  联合国:真正的粮食英雄

  对于袁隆平院士逝世,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2日发文缅怀袁隆平,称赞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使数百万人脱离了饥饿,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尽管袁隆平离开了人们,但他所留下的遗产及结束饥饿的使命将持续下去。联合国官方微博缅怀袁隆平,称赞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芭芭拉·斯廷森女士22日对袁隆平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称袁隆平将会被人们长久怀念。斯廷森表示,袁隆平是这个时代国际粮食领域“最值得称颂的领军人物”之一。

  袁隆平名言

图:22日晚,天津市地标建筑天塔点亮夜空送别袁隆平。\新华社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们要担当起来!”

  “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

  “精神上要丰富一些,物质生活上则要看的淡一点。”

  “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特稿 | 民众络绎不绝 最后致敬

  “这是殡仪馆有史以来自发前来悼念逝者人数最多的一次。”22日晚11时许,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当日下午4时许就陆续有民众前来悼念袁隆平院士,一直没停。

  5月22日13时07分,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逝世。是日下午,袁隆平院士的遗体护送到殡仪馆后,这里成了民众送别袁老的主要场所。晚9时许,临近殡仪馆的路段持续拥堵;殡仪馆外民众排起了多行等待悼念袁隆平院士的长队。

  “我们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饥荒的年代,没有饥饿的记忆,但父母、爷爷奶奶经常会说起他们经历过的困难年代。”长沙小伙刘洋说,他的父亲曾吃过糠,也因此导致胃出血,甚至进行整个胃切除,并终因胃肠道疾病去世。“正因为家庭经历过这样的不易,我们才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感谢袁老的无私付出。”

  大量外地的民众通过外卖平台向袁老表达哀思。当晚11时许,一位李姓外卖员说,他已接了6个湖南省外民众代为袁老鲜花寄哀思的订单,最远的是新疆的民众。

  23日2时许,记者在殡仪馆外看到,带着小孩的家长、撑着雨伞的情侣、手捧鲜花的少年还在络绎不绝地涌来……\中新社

  海外朋友:他为我们留下一笔财富

  据新华社报道:袁隆平院士2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海外各界人士纷纷表达深切哀悼之情,表示他的逝世是巨大损失,他留下的遗产必将被世代铭记。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拉纳里韦卢在社交平台发文说,非常遗憾得知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我谨代表马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并以我个人名义诚挚哀悼。”拉纳里韦卢说,正是由于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并得益于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其设立在马达加斯加马希齐非洲分中心的合作,马达加斯加的水稻种植者才得以将产量从每公顷3吨提升到10吨。“通过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愿袁隆平消除饥饿的愿景在马达加斯加得以实现。”拉纳里韦卢说。

  莫桑比克国家通讯社前社长古斯塔沃.马维说,袁隆平去世的消息令人震惊,“一个人毕其一生致力于一件事,帮助人们把日子过好一点、改善人们的饮食,我们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水稻研究所技术主管伊沃.梅洛说:“今天获知袁隆平教授逝世的消息,我很难过。他留下的遗产必将被世世代代铭记。”梅洛说,“袁教授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科技财富,为全世界消除饥饿做出贡献”。

  科创精神长存 永守“大国粮仓”

  据中新社报道:22日,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院士逝世。他奋斗一生守护“大国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精神永存世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吃不饱饭是长期存在的问题。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在看到“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的饥困景象之后,袁隆平立誓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不让中国人捱饿”的种子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悄悄埋下。

  彼时,中国水稻单产仅126公斤。袁隆平和科研团队持续攻关,对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开展南繁育种,上世纪7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随后,“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在上世纪90年代启动。袁隆平奋斗一生、不断攻克科研难题,带来中国水稻单产一个又一个新高,从4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一直到2014年实现突破1000公斤。

  2019年,已年近90岁的袁隆平仍未停止守护“大国粮仓”的拳拳之心,2019年,他继续许下“水稻亩产突破1200公斤”的愿望,直到2021年年初,这位耄耋老人仍然奔走在中国的“田间地头”,用心守护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居安思危。袁隆平走了,但他为中国粮食安全奉献一生、用科技创新精神推动农业进步的精神却永远留存下来,并将持续影响后世。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