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张浚生KO英方 贡献顺利回归

2021-06-14 04:24: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张浚生在香港工作时接受媒体採访。

  中共建党百年之际,香港市民熟悉的那位性情中人,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虽已逝世三年,但他在回归前的风风雨雨之中,与港英政府周旋、鬥法,击倒(KO)英方,力捍祖国与香港的利益,留下的故事至今还被港人传颂。“我一辈子碰到两件大事。一是香港回归,一是浙江大学四校合併,这两件大事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够亲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真是生而有幸,死而无憾。”张浚生的夫人杨惠仪在浙江医院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慨言这是张浚生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大公报记者 茅建兴

  时光回转到一九五八年夏天,杨惠仪和张浚生在浙江大学毕业,留校当了老师,一九五九年元旦共谐连理。一九八五年,张浚生被派往香港工作。初到香港时,香港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準备移民到国外去,香港人见到内地派去的幹部都躲着他们,不敢同他们接近。张浚生是用一颗真诚的心打开了香港的局面,赢得了香港人的信任。一九八六年,杨惠仪也从浙江大学调到香港工作,并於一九八九年调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在港陪伴丈夫十二年。

  有求必应 友人笑称“张五场”

  “那时我们刚到香港,香港主要有两种语言,一种是跟英国人讲英语,一种是老百姓讲广东话。刚开始我们广东话都听不懂,时间长了慢慢都懂了。内地出去的人,如果不通语言,只能关在房间裏,那你到香港去幹什麼呢?”杨惠仪说。

  “我们在香港住了几年以后,慢慢有些人就熟悉了,很多朋友晚上约吃饭,我们马上答应了,帮很多朋友解决了问题。通过一个一个帮他们的忙,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他们的。”八十七岁的杨惠仪至今记忆犹新。

  在香港的十多年中,杨惠仪几乎每天晚上都陪着张浚生参加聚会,“如老人做寿,小孩满月,儿女结婚,公司庆典,只要有人提出,我们都很愿意去参加,因为呆在新华社裏是没有作用的。特别是春节期间,一个晚上要参加两至三场,甚至四至五场活动我们一场一场地去走,有的时候,走到晚上十一点多,连一口水都没有喝上,回到住处烧个麵条稀饭吃了。当时香港有个学者叫张五常,有朋友就笑称张浚生是‘张五场’。我感到很充实,也得了香港朋友的一片心。”

  交友不分贵贱 但求拥护统一

  与张浚生共同经历香港回归的,还有当年协助他处理日常事务的郑浙民。张浚生的真诚待人令郑浙民留下深刻印象。“张浚生既给香港知名人士扶过灵,也与大牌档小贩握过手;既和梅艳芳、刘德华等明星一起上台搞募捐演唱,也应普通市民要求一起合影;既给爱国群团骨幹作报告,也对有疑虑的各方人士作耐心解释。张浚生结交的朋友,左、中、右都有,他不要求对方完全同意内地的观点,只要是拥护祖国统一、香港回归。”

  “如何来处理回归后的问题?回归以后的主要矛盾是什麼?周南和张浚生认为回归以后,关键要解决人心回归问题,要形成一套萧规曹随的办事方法。”郑浙民说道。

  据大公报报道,一九九二年,彭定康单方面宣布“新九组”政改方案,遭中方驳斥为“三违反”,包括违反中英联合声明中、不得单方面公布重大政制改革方案的承诺。

  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兼新闻发言人的张浚生,痛斥彭定康“既要当婊子,又要立贞节牌坊。”揶揄对方既提出“三违反”的政改方案,又声称要维持中英良好关係。

  张浚生日后这样回忆历史往事:“当时鬥争真是激烈,彭定康上午讲,我就下午讲;他下午讲,我就晚上讲;甚至有时他前半小时讲,我后半小时就回应。后来彭定康曾讬人传话说,张先生能不能少讲他一句。我回答说,只要他不挑起争端,我不会主动说他。他老是把问题拿到麦克风前争论,我当然要回敬他,阐述我们的立场,否则会被他误导群众嘛!”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