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红军烈士后代王文汉的执着与坚守

2021-06-23 13:15:11大公网 作者:李晓蓉、刘俊海、潘曼茜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你们来一趟会宁也不容易,上午没说全的再给你们说说、资料再给你们看看。”70岁的王文汉是烈士后代,记者在甘肃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见到他时,旁人介绍他为“我们这里的慈善家”。采访结束后,王文汉意犹未尽,晚上8点多又打来电话希望再约记者聊聊。

吴文汉带着材料到采访团所在酒店与记者见面。/记者 刘俊海 摄

  在酒店大堂,记者见到了手提一大袋材料的王文汉。他拿出的一张彩打A4纸上,是两份证书的照片,一份是革命军人王倦的牺牲证明书,另一份是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王倦是他的三叔,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那时王文汉的父母为红军将士免费疗伤送餐。王倦受红军精神的感召也参加了红军。1945年,王倦在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2007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会宁,王文汉的胞兄王文奎作为红军胜利会师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红军英烈家属代表受到接见。王文奎将当年朱总司令赠送给王家的水壶无偿捐赠给了会宁县文化馆,后被中央军事博物馆收藏。在会宁会师旧址,还有一些王家捐献的文物。曾有人想高价收购,都被王家人拒绝。

  “作为红军烈士后代,我们希望红军的故事代代相传、红军长征的精神能激励更多人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哪怕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王文汉因病正在输液,但他坚持要来的原因是尽管接受过不少媒体的采访,但接受大公报采访还是第一次。十多年前,王文汉曾去过一次香港,香港的繁荣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看到了大公报。

  为募善款不遗余力

  2006年,时值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70周年,“会宁会师旧址”新建工作揭开序幕。时任会宁县政协副主席的王文汉,被任命为省内筹资组组长,为红色遗址建设四处奔走筹措资金。

  “第一笔善款是我用家传的1949年至1952年的整版邮票‘化’回来的,有40万。”对于王文汉来说募款过程中碰壁是常有的事,但想尽办法达成目标,为当地红色地标“会师园”添砖加瓦是他的承诺。

在会宁会师旧址,王文汉向记者介绍哥哥王文奎捐植的牡丹园。/记者 李晓蓉 摄

  “我不怕丢面子,一次不行我就再去一次。”以他为首的省内筹资组先后共募集善款超过700万元,其中还包括兰州市委市政府支援60万元建设的新中国60大地标之一“地球上的红飘带”雕塑。从此,王文汉向善为公的声名鹊起,在当地传为佳话。

  2007年,会宁县成立慈善会,王文汉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14年来,“广结善缘、广募善款”王文汉不遗余力。截至去年,会宁县慈善会共募集七千余万元,其中一半以上都用于助学。

  王文汉介绍,慈善会起初每年对会宁教育的捐助在100万左右,最近几年每年接近200万,加上物资超过300万,已有超过8000名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

  在会宁会师旧址有一个近千株的牡丹园,是由他的哥哥王文魁捐植。王文汉介绍,牡丹花开时非常漂亮,不少当地人和外地参访者都会在此“打卡”拍照留念。为了守护牡丹园,每年他都会和哥哥一起,不定期过来剪枝、打理这些牡丹。如今每年来到会宁会师旧址参观学习长征精神的人都络绎不绝,而这是最令他开心的事。

  王文汉想把家人跟红军的故事以及这些年家人为红色资源的传承所做的努力写成一本书记录下来,留给后世子孙。他希望红军的精神代代不被遗忘,借助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播能让这个国家风更清、气更正。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