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伟大转折/哈达铺遇《大公报》 红军挥师赴陕北

2021-07-06 04:25: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一九四四年六月三日,毛泽东(前排左二)在陕北延安接见了“中外记者参观团”,毛泽东右边为《大公报》记者孔昭恺。\资料图片

  “到陕北去!”1935年初秋的一天,当历尽艰辛的中央红军辗转抵达甘肃哈达铺时,一张在邮政代办所发现的《大公报》,为红军找到了长征的落脚点。8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哈达铺不仅完整保留下来了当时的建筑,同时也在亲历者的内心深处,深深烙上了那段军民情深的印记。哈达铺在讲述那段革命伟大转折的同时,亦在传承着长征精神。\大公报记者 唐瑜、杨韶红、李阳波

  今年98岁的周尚仁老人,祖祖辈辈一直住在哈达铺红军街,作为那段历史目前镇上唯一的亲历者,多少年来,他已经记不清讲了多少次哈达铺、红军和《大公报》的故事。虽然已近期颐之年,听力下降,但面对来访的大公报记者,他却毫不费力的听清楚了“大公报”三个字,“大公报!你们真是大公报?当年毛主席就是在我们这里看了《大公报》,才去了延安。”

  哈达铺,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一个小镇。1935年,曾是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物产丰富,店舖林立。而此时刚刚走过茫茫草地的红军,又在腊子口与敌军激战,部队人困马乏已至极限。

  “1935年9月18日,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哈达铺,部队和群众很快就融成了一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周尚仁老人说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红军纪律严明,爱戴百姓,虽然我那时才12岁,但也知道要拥护红军。”当年9月21日,中共中央进驻哈达铺,中央红军随即给每位战士都发了一块大洋,让大家改善伙食。“我们这里当时的物价特别便宜,一头百十斤重的肥猪只要5块大洋。”于是,杀鸡、宰羊、烹牛,一路风餐露宿的战士们终于吃上了几个月来的第一顿饱饭。“当时《大公报》就放在离我家不远处的邮政代办所,听人说,毛主席一到哈达铺,就直奔邮政所。”

  为红军找到长征落脚点

  与周尚仁老人记忆中的一样,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红色文化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赵王林,也从历史文献中找出了一样的记载。“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决定继续坚持北上的战略方针,但怎么走,是个问题。”赵王林表示,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军情和信息尤为重要。红军一进哈达铺,侦察连便赶紧从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收集《大公报》《中央日报》等报纸。而此时《大公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陕甘不仅有红军、有游击队,更有一大块革命根据地。”这则好消息,把毛泽东的目光和长征目的地,从“到中苏边界去”转到了陕甘根据地。

  “到陕北去,到陕甘边界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赵王林说,哈达铺绝处逢生的伟大转折,不仅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同时对推动全国民族抗日运动高潮的到来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大公报》正可谓是‘一张报纸定乾坤’。”

  走进现在的哈达铺邮政代办所,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和当年相差无几。柜枱上摆放的厚厚一摞大公报,旁边桌子上认真阅读大公报的红军战士,以及门内门外不时传来的惊叹声:看,这里是当年找到大公报的地方……大公报,好厉害……哈达铺这座小镇,乃至整个区域,在讲述那段革命伟大转折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大公报》的故事。

  我们和《大公报》永远在一起

  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讲解员刘彩玉,与《大公报》亦是“认识”许久。“‘一张报纸定乾坤’我整整讲了九年了,今天又见到大公报人了。”刘彩玉说,每次面对参访者时她都会详细介绍“一张报纸定乾坤”的佳话,以后她还会讲下去,她将用《大公报》与红军的故事激励更多共产党人走好长征路。“向大公报人致敬!”

  “《大公报》当年发挥了那么关键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感谢大公报。”同时用行动向大公报致敬的还有周尚仁老人,离别之际,周尚仁不顾众人劝阻,坚持将记者送至大门外,紧握双手,声音哽咽。“欢迎你们再来,我们和《大公报》永远在一起。”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