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新华社张扬:探寻和青年受众的共鸣点 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2021-09-29 14:01:41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华通讯社主任记者张扬

  9月2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大公网协办的“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时代网络内容创新高端论坛” 在浙江乌镇举行。新华通讯社主任记者张扬分享了自己和工作室在创作上的心得和体会,探讨“破圈”的方式和技巧。

  以下为分享文字摘录:

  大家好,我是张扬,新华社张扬工作室负责人。去年12月份新华社成立了张扬工作室,这是新华社第一个社级个人工作室,“立足国社、瞄准青年、清新表达、拓展流量”是工作室的定位。“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这些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片子承载的是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新闻报道的现场,这些内容多次在微博、B站等平台上了热搜热门,获得了青年受众的一致的喜爱和好评。在新媒体平台上取得这样的传播效果,除了要坚守国社新闻报道的高标准、高品质以外,还需要找到“破圈”的方式和技巧。下面就跟大家简要分享一下我和工作室在创作上的心得和体会。

  一、 探寻和青年受众在情感层面、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的共通点、共鸣点、共振点,在交流中互相感知,在互动中传递信息,寻求最大心理趋同维度上的同心圆。请大家看一个片段,这个片子是工作室成立之后的第一个专题片,主题是载人航天和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这个片子播发以后反响非常热烈。这个片子主题是讲奋斗的,记录的是航天员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奋斗姿态。奋斗是个非常重要的选题,但是奋斗是大家听了很多,所以不容易做出新意的选题,拿到这个选题的时候我们当时就想怎么才能让新媒体上的青年受众入耳入心,经过讨论和策划,最终我们从年轻群体对于航天员生活训练的探秘心理,他们对于梦想的探究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暖心感人细节故事的同理心展开叙述。从我的个人视角作为切入,我们这里既有独家航天员水下训练的震撼画面,又有航天英雄的心路历程,同时还有温暖的有人情味细腻的女性视角。片子发出之后,在很多平台收到大量观众留言、反馈,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篇写了七八千字手写信的照片,作者是广西一位高三女孩子,她当时在信中分享她之前学习压力很大,有一点点轻度抑郁,但是看了我的报道之后她觉得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变得更加阳光、开心,她还说尤其在看了《奔向星辰大海》以后对未来有了明确的目标,希望以后可以考到北航,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除了这封信外,我们还有很多后台网友的评论留言,作品引发了大家对于坚持职业理想,不要躺平,青春要奋斗的讨论。我们秉承着跟青年受众产生情感的连接,始终在探寻和青年受众的共通点、共鸣点、共振点,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能够达到与年轻受众群体心理上的最大的趋同。

  二、 通过两个变化、三个有机结合形成既有个人特色IP的柔性输出,也提升青年受众接受度和互动率。

  在完整的片子里呈现了全国两会代表通道、部长通道、万人大礼堂等当天大会的6个核心场景,录制了三段现场即时内容,这个片子大家可以感受到和传统的大型会议现场报道是不一样的,平时都是站在那里播报,但是这个是一直做交流、分享,尤其最后的画面我一边走一边说,这样的互动带来了非常多的和青年受众的交流。

  这种方式并没有让我们工作变得轻松,虽然看起来很轻松,但是其实对我们的工作要求更高了。首先时效性要强,内容要非常地严肃、完整、准确,同时还要兼具叙事可看性。在这次两会和去年两会的时候我一共做了11条Vlog,这11条Vlog在全网播放量达到2.2亿。不单让大家看到了台前幕后,还了解了国策民意,同时感受到了国计民生。有一条微博留言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第一次看完整个Vlog,也是第一次像追剧一样追一个Vlog。如果大家爱看我们做的时政新闻,这点真的特别让我们开心,这是一些两会期间的热榜。

  这是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们用马拉松解说的方式模拟南水从南边到北边的过程。我们还有一个演播室我自己连自己的方式也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讨论,这个整体呈现方式是用新媒体感很强的创意文案,插入流行表情包视觉元素,辅助一些节奏感很强的背景音乐,让这种传统的演播室的播报形式能够摇身一变成为兼具可视性和知识点,让人印象深刻的信息传播载体。

  新媒体时代,媒介生态、媒体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内容生产方式、信息传播渠道进行深度衍变,受众审美价值取向、信息接受心理也随之产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既是时代之需,也是作为央媒记者的使命所在。在市场化程度高的新媒体平台上,我还是一个“初学者”,我的工作室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阶段,我在新媒体平台的账号影响力也还有限,如何打破体制壁垒“破圈”而出的路途也充满未知。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诚挚希望能跟各位多交流、多合作。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郭晓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