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刘在波:孟晚舟回国是一次国际政治大事件

2021-10-16 17:51:28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21年9月25日,中国公民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返回祖国,世界瞩目的孟晚舟事件历经近三年时间终于告一段落。表面上这是一次美国政府所谓“长臂管辖”引发的引渡案件,孟晚舟律师团队也于2019年3月1日向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实则是一次国际政治事件,因为背后的中美博弈,所以还是一次大事件。这次大事件再次暴露了美国霸权主义的行径和强权政治的逻辑,反映了美国政府对保持全球霸权地位这一全球战略目标的孜孜追求,映射了美国主导下当今国际社会大国博弈的政治生态,或者说是当今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结构下的现实秩序。

  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国际政治亦是如此。现实主义是一种最古老的国际政治理论范式,它从人性恶和“自然法则”出发得出了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前提假定,认为消除安全困境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国际社会建立一个中央政府性质的机构基本不可能,国家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常态,所以维持权力平衡国际社会才能安全稳定。自由主义比现实主义前进了一步,强调国际社会中合作的可能性,承认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存在但又强调冲突的可抑制性和无政府状态的可缓解性,认为国际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建立规范和制度来达成合作,寻求安全稳定。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向历史悠久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发起了挑战,提出了“共有观念”、“康德文化”和安全共同体的概念和模式,认为只要国际社会的成员拥有了共同的认同和价值观,成员国之间能够进行多方位的直接的互动关系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互惠和利他主义,国际社会就有机会形成安全共同体,如此就能一举解决安全困境的问题。

  理论范式终归是理论范式,无论美国学界甚至高级智囊团如何强调规范、制度、观念、认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孟晚舟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国政府霸权主义的行径和强权政治的逻辑。美国政府的全球战略目标始终是保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美国政府谋求的这种霸权就要是保证美国对其他大国的绝对优势。在美国的外交思维中仍然保持着一种优越感和骄傲感,美国坚持认为自身可以保持这种对其他国家的优势,而且认为只有保持这种优势才能保证美国的利益。美国的这种全球战略目标在落实到某一具体国家或地区时就表现为要阻止任何一个国家或集团在可预见的将来成为美国霸权的挑战者。而在美国政府眼中,中国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这样一个国家。所以说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目标虽非与中国为敌,但一定要遏制中国发展成为美国的同等竞争者。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中国如何坚持韬光养晦,如何宣扬和平崛起,如何不厌其烦地强调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应该开展积极合作,让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加入中美两国的共同朋友圈,一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贡献,对美国政府都是无效的。因为美国政府几乎从来都没有这么认为过,以后可能也不会。美国对中国的遏制由来已久且从未间断,不同执政者的“接触”“建设性合作”“再平衡”“重塑自由、民主价值”等等政策其实都是为了遏制,只不过遏制的强度和范围因其自身全球战略需要有所调整而已。中国即便是和平崛起,在美国人的眼里也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危险和威胁。即便把中美意识形态对立、美国国内政治斗争需要等固有因素考虑在内,但还是非常难以让人理解的是,美国政府似乎一直无法说服自己或者让自己学会从互利共赢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相反却坚持认为这一定会破坏美国霸权地位,带来对美国全球霸权和垄断利益的威胁和挑战。说到底,美国从意识到行动都不甘心自己霸权的衰落,其核心逻辑依然是零和思维和丛林法则。所以笔者才说孟晚舟回国是一次国际政治大事件,为什么是一次,因为只要美国政府这种思维逻辑没有改变,就一定还会有下一次,很多次……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国际政治的正常秩序,需要美国政府放下那种优越,放下那种傲慢,放下对霸权的执念,放下对中国的成见。

  作者:刘在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