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超级学校 成长一脑呵护

2021-10-22 04:27: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杭州建兰中学的“学校大脑”数据屏幕。 受访者供图

  9月开学季,全国各地中小学都迎来了“双减”政策发布后的新学期,如何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作业质量,是许多家长们关心的话题。在浙江,多所学校已先行一步,杭州市天长小学通过大数据形成的“学校大脑”,发送“个性化作业”,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实现“减负”的同时“提质增效”;帮助老师因材施教,让学生告别“题海战术”。为了不让分数“束缚”孩子的未来,老师们设计了两个维度、300多项要素进行综合评估,绘就独特课堂足迹,确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挥所长。\大公报记者 俞 昼(文)

  “今天我的数学作业里,有三道题目是五星级的!”杭州市天长小学四年级学生旦旦刚拿到回家作业,就兴奋地喊了起来,今天的“学校大脑”给他布置了最高难度的习题,说明他在近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里表现优异,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很扎实。“学校大脑”根据旦旦最近的作业表现,把高难度的题目布置给他,让他可以挑战和突破自己的能力。

  “个性化作业”助减负

  记者了解到,“学校大脑”会根据今日课堂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参考每个孩子的“历史数据”,自动过滤过于简单和过于难做的习题,发送“个性化作业”,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实现“减负”的同时“提质增效”。

  “在2014年,天长就提出了一项改革,想用数字化的方法记录孩子每天的学习历程,在记录的过程当中分析诊断孩子的学习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校长楼朝辉回忆道,当时一位学生家长研发了一款被称为“E人E本”的平板电脑,老师可以通过平板推送作业,学生则在平板上完成作业。

  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楼朝辉发现了不足之处。“作业只是学生成长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他在学校里还有社交、文体、兴趣等多维度的发展,而‘E人E本’无法体现这些内容。”

  因此,2018年,天长小学正式启动“学校大脑”的建设。在学校里,学生每天的课堂学习、作业质量、活动参与、社会交往,都会留下“足迹”,而“学校大脑”则通过扫描和记录,将每一份“足迹”沉淀下来成为数据资源,再反过来帮助孩子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学得扎实玩出名堂”

  楼朝辉举例道,天长小学的孩子,每年假期都要进行博物馆学习,老师会布置一些学习任务,例如打卡、写报告、演讲等等。有的孩子对这项活动没有兴趣,就跑过去打个卡拍张照片上传就完事儿了,但有的孩子就很感兴趣,不仅借阅了相关的书籍来阅读,还手绘学习报告,做得十分精彩。

  “如果按照以往的评判标准,只要打卡就算完成学习任务,很难评判出谁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但如今基于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将他们每一次的活动过程沉淀下来,最终两者的学习能力的画像会非常不同。用记录和诊断儿童的成长经历作为‘学校大脑’的核心要素,以此来推动管理变革,这是天长这几年数字化改革得出的首要经验。”

  目前,天长小学有1500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图。“如今我们正在努力淡化‘学校大脑’的评分系统和排名系统,把整条战线拉长,而不是放在某一次考试或者表现上。”楼朝辉告诉记者,天长的校训是“学得扎实、玩出名堂”,因此在这个基础上,老师们设计了两个维度、300多项评估要素。“所有的要素综合起来,绘就成孩子独特的成长足迹。”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