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治疗“土绝症” 不毛之地变良田

2021-11-25 04:28: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黄三角农高区一位农民正在收割航天大豆。

  2015年10月,国务院批覆设立黄三角农高区,这是中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黄三角农高区总面积350平方公里,但80%以上是盐碱地,盐分含量从千分之一至十自西向东梯次分布。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重度盐碱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盐碱地改良是一个世界性治理难题。向盐碱地“要粮”,在盐分高达千分之六的土地里种植作物,这听上去像天方夜谭,但黄三角农高区却把不可能变成“完全能”。

  黄三角农高区创新使用了“管道节水控盐”新模式。罗守玉向记者解释说,滨海盐碱地的特点就是“盐随水来,盐随水走”,根据这个特点,在播种到苗期这个关键环节,采用节水管道进行灌溉,每亩20多方水就能造墒、洗盐、保苗。100亩盐碱地一个单元,一条灌溉管道和一条可调节地下水位的排碱沟,就可以把水盐调控到可耕种的水平。

  自2019年开始试验示范,黄三角农高区今年已有约2万亩实验基地采用了“管道节水控盐”的新模式。如今,这片曾经贫瘠的盐碱地已经培育出苜蓿、藜麦、大豆等几十个新品种,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在罗守玉看来,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可利用的就有5.5亿亩,做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意义深远。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