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育种加速器 突破“卡脖子”难题

2021-11-25 04:28: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盐分千分之三、千分之五、千分之六……在黄三角农高区耐盐碱植物育种平台,苜蓿、甜高粱等作物的幼苗分别在不同盐分的环境中进行培育。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碱梯度测试鉴定,这个由中科院主持设计的三级育种体系平台今年9月份刚刚试运行。

  作为盐碱地首个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器,它的育种速度比普通的快了五到八代。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圆图)说:“大豆在常规条件下育种需要8-9年,若利用农高区育种加速器能缩短到4-5年。”盐碱地大豆生物育种的创新,将有效缓解中国大豆“卡脖子”问题。

  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博士乔仁桂介绍说,实验室获得的种子材料,通过多维度的人工模拟环境加速其性状验证和稳定进程,再将获得的优良品种材料进行下一步的验证和扩繁。以苜蓿为例,通过在育种加速器的快速育种选育,筛选出更适合在盐碱地种植的苜蓿品种,新品种在农高区盐碱地一年可收四五茬。

  罗守玉告诉记者,黄三角农高区与中科院共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突破耐盐碱特色动植物分子生物育种等8个“卡脖子”技术。同时,各个育种团队近年来在农高区搜集保存了耐盐种质资源1.8万份,筛选评价了育种材料6000余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