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守护大自然3/人造绳桥生态廊 拯救濒危长臂猿

2021-12-02 04:28: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一雄一雌两只海南长臂猿在雨林中“荡秋千”。

  比大熊猫还珍稀的“雨林精灵”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也被比喻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现仅有35只,仅存于海南省。如何能帮助海南长臂猿跨越深谷,打通雨林间的隔断,是扩大长臂猿栖息地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人造绳桥就是生态廊道其中一种,旨在连通雨林间的“孤岛”,进一步扩大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活动觅食区域,让这群雨林精灵在霸王岭雨林的居住空间变得愈发宽敞。/大公报记者 何玫

  每天清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就会被一声声悠扬的猿鸣唤醒,高亢清亮的猿鸣与热带雨林各种声音汇聚成了天然交响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分局长臂猿监测队的王进强与其他队员们一起,追逐着猿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王进强告诉记者,监测队通常在长臂猿当日首次鸣叫前赶到观测点,再根据监听到的首次鸣叫声来判断其家族群落的活动方位,然后进行跟踪。

  在栖息地内,长臂猿会在树木之间穿梭,而天然或人为的林冠空隙会将种群局限在特定区域内,限制牠们觅食和繁殖的机会,增加被捕食的风险。针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破碎、退化等情况,当地林业部门已投入350多万元人民币建设生态廊道,并从2015年始,与香港嘉道理保育机构一起用攀山级别的绳索架设起绳桥,帮助长臂猿能在被15米左右宽度浅沟所隔开的生境之间移动。

  长臂猿绳桥利用率渐高

  监测队员发现绳桥建好后,长臂猿们虽然注意到牠的存在,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不理不睬,直到一百多天后,安装于树上的红外线仪才被通过绳桥的长臂猿触发,中国首段长臂猿利用人工树冠通道的影像资料被记录下来。

  据了解,国际上通过建设人工树冠通道来连接破碎化森林的保育项目与日俱增,但通过建设绳桥来改善长臂猿栖息地,这在中国尚属首次。通过四百多天的红外线监测,人们发现海南长臂猿对绳桥的利用频率越来越高,这意味着绳桥的搭建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长臂猿的生境碎片化问题。

  改造修复栖息地逾5000亩

  在长臂猿的栖息地修复方面,海南省林业部门和民间组织都付出了努力。专家表示,低海拔雨林更适合海南长臂猿生活,食物的选择也更多样。自2005年起,海南省林业部门改造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5000多亩,种植超过30万株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2004年至2012年,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在南叉河种植2300亩,53种8万多株长臂猿喜食的南酸枣、秋枫、榕树等树种,并每年抚育,如今已有成效。

  今年9月初,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在法国马赛举行,海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中国海口─法国马赛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海南长臂猿喜添两只婴猿,其种群数量恢复至35只。同时,马赛现场发布了《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的重大成果。多位与会专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中国贡献”点赞,并认为一些“中国案例”堪称典范,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主席罗德里格斯表示,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步恢复的消息令人振奋,这凸显了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这个发生在中国海南的生动例证给全球濒危灵长类保护带来信心和希望。”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