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跨境生家长问卷调查
“一次次延迟通关一开始并没有消磨我对通关的渴望,每个月都期待下个月能通关,可听到的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延迟,慢慢的我对通关日期没有了期待……”
一场疫情袭来,深港之间未能通关,原本每日双城往返的数万名跨境学童由此与学校绝缘。成绩下降、性格内向变得孤僻……在无止尽的网课蹉跎之中,许多留在深圳的跨境学童都经历着这些困扰。到学校上课,是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却成为跨境学童们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迫切期待尽快通关,回复正常学校生涯。\大公报记者 李望贤
学业/远离师友难专心 组团上课聊解困
“我女儿班里几个刚转过来的跨境学童,上了一年多网课,现在成绩差得可怜,几乎都不合格。”一名深圳家长对记者说。对于跨境学童来说,网课时间短,互动不强,学习的效率跟面授课程有巨大差距,不少学生成绩退步明显。一位专门给跨境学童补课的香港教师告诉记者,她的学生中,有一些甚至连粤语都不会说了。“有些孩子态度变得懒散,也不认真交作业,学校老师上网课时还会提醒一下,但是鞭长莫及,长时间下来也没办法了。”
迟迟未能返学,许多跨境学童家长组团让孩子一起上网课。开学之前,叮叮爸爸就和附近同校的跨境家长们考察了多个机构,“有老师可以辅助跟进一下学业,更重要的是,让她恢复社交,与同学多一些接触互动。”
叮叮爸爸表示,自己10多年前北上做生意,目前一家居住在深圳罗湖,女儿在上水的小学读书。疫情以来,女儿一直在家中上网课。他认为,孩子单独上网课很难专心,难免坐不定,上课期间自己或孩子妈妈只能尽量陪在旁边;加上网课时间都不长,短短20多分钟讲的内容不够深入,有时老师还要不停维持秩序,课堂能学到的内容实在有限,孩子成绩退步明显。“4年级对学生来说是很关键的一年,作为父母看到这样都很心痛,所以暑假期间,报了一些内地的网上课程让她补习一下,免得到时候返学的时候差距太大。”
“这个学期,跟其他同学仔一起上网课,开心多了。”叮叮爸爸说。
心病/社交匮乏酿网瘾 阳光孩子陷抑郁
长期上网课的孩子,缺乏社交,心理敏感脆弱;而在家长难以时时监管的情况下,缺乏玩伴的孩子往往借网课机会上网玩游戏,沉迷网游成瘾,令心理问题雪上加霜。跨境学童的家长们围坐一起,谈起孩子,最大的困扰多在于此。
情绪暴躁 争执袭母
杨女士女儿已经小五,进入升中关键学年,但杨女士无奈地说,成绩已经放弃,只望女儿能健康坚持到返校。“这些伤口都是女儿留的”,她举着手腕,又指着身上。曾经的阳光孩子竟患上了抑郁症!
杨女士回忆,女儿的变化在第二个学期的网课出现,“情绪开始不是很好,不愿让我关注她的学习。”慢慢地,她发现女儿每天都起不来上学,精神很差,情绪也越来越暴躁,甚至不愿大人接近。
有一天,杨女士半夜起来的时候,发现女儿房间有光亮,才意识到女儿可能晚上偷偷在玩手机游戏,令到每天上课精神恍惚。“我永远记得,当我拿走她手机时,她的那种眼神,不复童真,令人心寒。”急切想要将女儿拉回正轨的杨女士也发现,很多方法已经不奏效了,争吵甚至打骂每日上演。
在朋友的建议下,杨女士带女儿去看医生,“她非常抗拒,我们还得请同学假装邀请她一起去医院体检。最终医生确诊她有抑郁症。”治疗的过程漫长而艰辛。杨女士每天迫着女儿走出家门运动,经过数月的治疗,女儿已经慢慢恢复,“她现在喜欢滑板,有空就去公园练习,交上了朋友,对网络游戏也不再沉迷。”
还有一位妈妈说,9月内地开学,孩子听到楼下学校热闹的声音,突然把书装进书包,背着在客厅蹦蹦跳跳。问她在幹什么,她回答想试一下背书包去上学的感觉。“上学的问题不解决,对孩子是块心病,对家长更是一种煎熬。”
抽身/竞争激烈课程异 回流深圳大不易
阿KENT运营一个关注跨境学童的自媒体公众号,每天看着家长们的留言,感慨万千。他的孩子刚上中学,在经历一个学期网课后,他果断让孩子转回深圳一所公立学校。“我只希望孩子能够普普通通地出去上学,跟其他孩子一起沟通。”
苦寻学位 骑牛揾马
两地课程存在不少差异,香港学童一向学习的又是繁体字,重新适应的难度不言而喻。但是阿KENT认为,在孩童时期,跟同龄的孩子在阳光下打打闹闹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孙女士的孩子一直跨境到港上学,没想到一场疫情引致封关。孩子的学业断断续续,作为家长每天只能焦虑地看新闻通告,可通关的时间却一拖再拖。眼看深圳复工复产复课,孙女士也咬牙作出决定—不等了,回深圳读书。
她感叹,回深圳读书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容易。因为回流的港生人数众多,竞争相当激烈,面试了好几家学校都没有收到回信,直到开学前几日才被一家私立学校录取。“国际化程度、教育质量肯定和之前在香港有差距。”孙女士说,当时没有别的办法,但也总比一直上网课强。直到今年10月,孙女士终于为儿子寻到一家理想的国际学校。看到身边跨境学童家长,遥遥无期盼望通关复课,焦头烂额地处理孩子问题,孙女士深深觉得,尽早抽身,也许是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