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实业兴邦/建党百年压轴剧 《铸匠》展民族精魂

2021-12-26 04:26: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铸匠》以民国时期“慕容家族”兴办实业的浮沉故事,折射了中国工商业艰苦卓绝的求索历程。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近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年代剧《铸匠》。本剧以民国时期“慕容家族”兴办实业的浮沉故事,折射了中国工商业艰苦卓绝的求索历程。总导演程前希望用镜头把工匠故事讲下去。作为央视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的压轴大戏,《铸匠》仿佛一声醇厚的号角,鸣响了中国人心中那股最质朴而有力的声音——兴实业,振中华。而这种归旨亦是中国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的征途上,尤为宝贵的民族精魂。\大公报记者 张宝峰

  2018年2月初的一个傍晚,忙完当天的拍摄工作,程前(见图)像往常一样径直奔向剧组机房,在门外迅速抽完了一支烟,他一边晃晃头,一边扎到剪辑台前。剪辑师们知道“总剪来了”。“那些镜头呢”“怎么会没用呢”,程前边说边操作起键盘,干脆自己剪起来。“对,是这个意思……”程前不时自言自语,语气低沉而确定。

  在《铸匠》的诞生过程中,程前不仅是总制片人、总导演、剪辑师,还深度参与到前期编剧、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为了完美表现中国早期工商业者的一片匠心与命运浮沉,程前倾尽全力,带领剧组奋战四个多月,终于完成了这部严肃又生动的工业题材作品。

  讲述早期民族工业发展

  简言之,《铸匠》讲述了“一间工厂、两方派系、三个兄弟”的故事。在民国那个斑驳陆离的时代背景下,慕容氏三兄弟分别投身于教育救国、实业兴邦、从戎图强的理想事业中,而在大时代的跌宕起伏中,以二奶奶苏玉卿为代表一众女性人物,亦努力在个人命运、家族事业与民族危亡间进行取舍与求索。在徐徐展开的宏大叙事中,中国早期工商业者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也如清溪般缓缓流进了观众的心田。

  在影视作品的素材库里,纯工业题材向来是一个冷门。话题硬,内容专,创作者特别是投资方往往避而远之。但程前偏偏不信这个邪。当原著作者董兴梅辗转找到他时,程前细读原著后,经过短暂的思考与酝酿,迅速拍板接手。

  没有明星,拒绝流量。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后,引发高度关注,一直稳居收视率榜首,“工业生产”“实业救国”“匠人精神”等看似严肃生冷的话题,也骤然攀上了广大追剧者们的话题热度排行榜。

  “任何国家的强盛,工业都是最重要的基础。”程前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业,农业就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科技就没法转化为生产力,爱国也就会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而要筑牢工业基础,关键就是一代代匠人和那颗恒久不变的匠心。

  导演钳工技艺十分拿手

  事实上,程前与中国民族工业颇有渊源。提到这位总导演,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央视“金牌节目”《正大综艺》的主持人上。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只有十几岁的程前就曾到九江水泥船试验厂,当过卸船工人和学徒工,他的钳工技艺十分拿手,曾跟着8级钳工的师傅亲手组装、维修过中国早期的600匹马力客轮柴油机。

  清末民初,一位实业家曾在全国率先创办私立湖北中西通艺学堂,同年创设攻木局,引进新工艺,培养漆木良工。后来他担任湖北高等工艺学堂监督,并为岳麓书院撰联“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他还兼管湖北工艺局,创办广艺兴公司、造纸厂等。41岁时,这位实业家发明了宽窄两用铁木织布机,提高织机工效。他就是当时深受张之洞倚重的程颂万,而程前正是程颂万之曾孙。也许,正是家族历史与个人经历,早早注定了程前与《铸匠》的缘分。

  电视剧开篇,有一只漂亮的风筝首先飘入画面,随后童声响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铸匠》的故事发生在山东潍坊,这里除了拥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生动记忆外,还是闻名中外的“风筝之乡”。这种充满韵味的镜头,在《铸匠》中随处可见,也是程前的匠心所付。

  程前希望能用自己的镜头把中国实业界的工匠故事讲述下去,留给人们,特别是年轻的孩子们。“也许,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孩子们看到我们讲述的故事,就会触动他们清纯的心弦,让他们懂得,中国曾经如何走来,振兴中华还需要向何处走去,甚或明白自己未来真正该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