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聘港专家 培育内地改革开放人才

2022-07-02 04:25: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成为内地改革开放之初借鉴经济发展经验的主要对象。朱育诚回忆,改革开放需要发展市场经济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才问题。

  1988年7月,朱育诚赴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在中央的指导下,由中央智力引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和新华社香港分社合作开办“沿海地区领导干部经济研究班”,后来应内地省市要求又扩展为“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究班”。朱育诚的主要工作是制订教学计划,聘请授课专家、编写教材,安排在深圳、香港的培训地点和参观场所等。

  研究班选聘了一批爱国爱港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老师,如梁振英、简福贻、胡鸿烈、梁爱诗、闵建蜀、饶美蛟、王赓武、高锟等。《大公报》原社长杨奇编写的《香港概论》亦是研究班的主要教材之一。学员们除了上课,还在香港参观大学及实地考察香港大量中小企业,并在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袁庚同志的支持下,到深圳蛇口的工业开发区参观。

  不过,研究班也曾一度受到质疑。有媒体报道称中央在香港设立了一个“资本主义学校”。有人反映研究班老师讲的全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朱育诚将上述情况汇报给了当时负责中央智力引进领导小组常务工作的张劲夫同志。据朱育诚回忆,张劲夫当时听完后讲,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从思想认识上讲是“两头(中央和群众)热,中间(中间层的领导干部)凉”。不解决“中间凉”,改革开放就无法顺利进行。他还多次强调,办好这个班很重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就要和国际经济接轨。

  从1988年到1998年,研究班一共办了18期,在册培训中央及各省市领导干部645人。朱育诚说,这个班不仅受到各省市欢迎,由于采取公开课的方式,每次参与旁听的人员都特别多,因此实际参与人数至少超过1000人。这些学员后来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生力军。很多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有的还成为国家领导人。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