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七七事变”85周年 九旬亲历者:“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

2022-07-07 04:25:18大公报 作者:马晓芳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郑福来在卢沟桥纪念献花,祭奠抗战英烈。/受访者供图

  1937年7月7日发生在河北省宛平县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也是中华民族世代不能忘却的记忆。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85周年纪念日,记者6日走访卢沟桥和宛平城看到,城墙上日本侵略者遗留的弹坑历历在目,如今的宛平城居民生活祥和幸福。“不懂历史的人没根。”“七七事变”亲历者、91岁的郑福来老人义务讲解卢沟桥抗战史长达七十年,他坚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要我多活一天,就要把卢沟桥的故事多讲一天。”他希望越来越多人铭记抗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85年前,当时年仅6岁的郑福来在“七七事变”敌人的炮火中失去亲友,被迫背井离乡。“我亲历了‘七七事变’和八年的亡国奴生活。”郑福来说,“当时驻守宛平县城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奋起抵抗,我们常去玩的一片小松树林里躺满了牺牲的战士。”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郑福来,一刻不敢忘那屈辱悲惨的历史。作为亲历者,91岁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时代楷模”荣誉获得者郑福来老人,为了让后人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仍坚持在炎炎夏日中,向来往的游客介绍他眼中的抗战故事。

  为美记者详述“七七事变”全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郑福来参加了开国大典,彻底感觉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51年,20岁的郑福来作为“卢沟桥事变”见证人,向参观卢沟桥的美国著名记者爱泼斯坦详细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全过程,这也成为郑福来七十多年义务讲解卢沟桥抗战史的开端。郑福来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把“宁作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下去,也让世界看到日本侵略中国铁的事实。

  当记者站在高高的宛平城墙下,看到外城墙上一个个巨大的弹坑,无法想像炮弹落下时墙内百姓是何等惶恐无助,墙上视死如归的中国军人是怎样的骁勇悲壮。外城墙下一块块圆柱形石墩上,用不同字体详细记载了侵华日军桩桩恶行:民国廿一年十月二十日,张家口某村三十一人被日军杀害;民国廿七年十一月日本军强迫某地妇女为妓……而这只是日军侵华滔天罪行的冰山一角。

  反对填平城墙弹坑 留存侵华证据

  据介绍,正是郑福来保住了这墙上的弹坑,才得以借此警醒后人。当初政府修缮宛平城,有人请教郑福来,是否要将外城墙上的一个个弹坑填平,被郑福来当即否决。“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留的罪证,不能填。”郑福来保住了这些日本侵略中国的物证,每一片弹痕、每一块脱落的砖石都是为后人讲述战争的绝佳教具。

  身为年龄最大的卢沟桥抗战史义务讲解员,郑福来在不足300米的卢沟桥上无数次重复他的儿时记忆。他用痛苦的回忆教育后人,用亲历的史实向中外游客讲述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用而今卢沟桥居民的幸福生活对比过去,希望年轻人勿忘国耻,奋发有为,努力奋斗。

  “我今年91岁了,给大伙儿讲的事儿都是我经历过的,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在桥上讲得理直气壮!”家住卢沟桥旁的郑福来,从出生到工作、退休,几乎从未离开过卢沟桥。把卢沟桥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是他一直的愿望。郑福来说,历史不容扭曲更不容否定,作为幸存者有责任把真实历史告诉更多的人,“只要我多活一天,就要把卢沟桥的故事多讲一天。”他希望,自己可以活到一百岁,讲到一百岁。

  宛平居民:这里没人不知道那段历史

图:宛平城内在布置花坛。/大公报记者马晓芳摄

  85年风雨涅槃,如今的宛平城内依旧住着许多老居民,他们的祖辈曾历经炮火硝烟。而今他们则过着祥和幸福的生活,居民们表示,侵略者虽然已被打败,但是枪炮声不能忘,越是和平年代就越需要铭记国耻,居安思危。

  “1937年7月7日晚上,当时驻扎在宛平城外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想要进入咱们宛平县城搜查,遇到中国守军严辞拒绝。日本侵略军趁中国守军不备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当时世界震惊的‘卢沟桥事变’。”记者在宛平城外遇到在宛平城住了四十年的张大爷,当记者问他可否讲解一下“卢沟桥事变”时,六十多岁的他给出了这段教科书般的答案。

  张大爷说,宛平城从老到小没有人不知道这段历史,孩子们从小便在这种环境下浸润长大。记者看到,有带孩子的居民会指着城墙上的弹坑说:“宝宝你看,那就是日本人炮弹打的。”

  陈女士五年前搬到宛平城附近小区居住,“我们经常晚上推着孩子来城墙附近玩,周末的傍晚也会去卢沟桥上看石狮。”陈女士说,搬来之前只是从课本上知道“卢沟桥事变”,“但自己亲身走过卢沟桥,走过宛平城,感觉会很不一样,好像历史一下子活了起来。”她还给记者展示了自己拍的石狮照片,“这些小狮子是不是都很可爱?真不敢想像有些小狮子已经在桥上蹲了几百年,没准儿还见过乾隆爷。”

  站在永定河畔忆古思今,如张大爷所说,“要居安思危,做好本分,大家一起使劲,国富民强才能保证不被侵略欺负。”

  游客:亲临历史遗迹 深入思考和平

图:一位路过卢沟桥的行人隔着围栏拍摄卢沟桥。/大公报记者马晓芳摄

  阴雨连绵几日后的北京暑热异常,加之疫情原因,来卢沟桥的游人并不多。与当地居民不同,游客会一直走走拍拍,不舍得放过景点里的每一处细节。来自广州的退休老人韩先生说,自己特意来卢沟桥、宛平城看看,想多感受一些历史氛围,他认为年轻人应该更多这些历史遗迹现场体验,在回望历史中才能深入思考和平。

  由于天气较热,韩先生的衬衫已经湿透,他还是请记者帮他在宛平城门口拍照留影。他的小女儿1990年出生,在北京工作了两年,“当我问她来没来卢沟桥看过时,她竟然很无所谓的说没有,被我狠狠训斥了一番,要不是今天是工作日,我怎么都会拉着她一起来。”站在卢沟桥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韩先生感叹,这些石板路承载了多少先烈的血泪,“光是学过历史不行,只有你亲身站在历史遗迹上,才能很好地思考过去,深入体会什么是国恨家仇。”

  一位北京家长带刚中考完的孩子来卢沟桥参观,孩子小学时曾跟学校组织的活动来过卢沟桥,“当时孩子还有点小,同行人也多,所以想着带她再来看一看,正好7日是‘卢沟桥事变’85周年,还挺有意义的。”这位家长说,跟孩子一边看一边用手机搜索了很多相关知识,“当年日军盯上了卢沟桥旁边的那座龙王庙,目的其实是要控制卢沟桥北面300米的卢沟大铁桥,这座大铁桥才是入京交通要道。一路参观自己也对卢沟桥有了更多新认知,很遗憾抗战纪念馆暂时不能进去看,以后有时间会再带孩子来看展览。”

  85年前不屈血泪 换来而今祥和安宁

图:伫立在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大公报记者马晓芳摄

  弹坑纍纍,城墙斑驳,道路整洁,环境优美。宛平城墙下居民含饴弄孙,永定河畔满眼青绿,无数石狮姿态各异邻水迎风。正是因为85年前无数国人的不屈血泪,才换来而今城墙内外的祥和安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这座位于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的古桥,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卢沟桥上那段短短的石板路,曾有痛失家园亲友的逃难者流泪走过,也曾被日本侵略者铁蹄无情践踏,还曾留下誓死捍卫国土的29军将士的铿锵脚步。和平安稳的今日,我们有必要沿着先辈血泪铸就的祥和之路,从崎岖不平的石板中追寻当年的痛苦记忆,在寂静无声的弹坑前种下铭记国耻的信念。

  91岁的郑福来老人无数次从卢沟桥上走过,他说“一上桥,就来精神”。我想那是心中熊熊的爱国热情给予他的力量。正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生灵涂炭,才会对当下的幸福生活更为珍惜。

  伫立在卢沟桥上,不时有高铁从远处呼啸而过。何其有幸,今天的中国再也不是1937年的中国。但我们不可以忘记卢沟桥的枪声,不可以忘记陨落在侵略者枪炮下的同胞生灵。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是为了不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珍爱和平,不是对侵略者的宽容,而是为了筑起让侵略者退缩的铁壁铜墙。

  站立在卢沟桥的石狮旁回味曾经硝烟弥漫的历史,为正义的胜利欢呼,亦为美好的今天呐喊。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不再响起的枪炮声,我们有理由向不屈的抗日战争致敬,亦有必要向后人叮咛: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