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爱上这座城 北京篇 | 人才荟萃、海纳百川 北京 逐梦理想地

2022-08-16 04:24:55大公报 作者:江鑫娴、实习记者沈冠乔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港青李兴龙来北京创立科技公司,发展移动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近年来,越来越多港青选择北上内地城市发展。一座城市究竟要具有怎样的特质,散发何种魅力,才能令港青在此地由“过路停靠”到“落地生根”?近期公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杭州位居“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五强。它们或海纳百川、包罗万有,或底蕴深厚、充满情怀,或新旧碰撞、活力满满,或视野开阔、潜力无穷。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它们求贤若渴,“开放怀抱等你”。大公报今起推出“爱上这座城”系列专题,听五座城市里的港青,讲述他们与城市之间的爱“情”故事。

  当港青遇上北京,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副理事长、北京真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兴龙6年前来到北京,与内地朋友共同实现科创梦想;在北京读大学的香港姑娘陈思珩,毕业后则留在这座北方城市教起了粤语。李兴龙说,北京机会多、资源好、人才聚集,充满活力。这里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这里拥有近百所高校、千馀家科研院所,有成熟的产业链和普惠型的人才政策,也有深厚的历史积澱和悠远的城市文化。这里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这里,是北京。

  李兴龙是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创新企业管理硕士。早些年来内地时,快递三轮车和堆积如山的货物令李兴龙印象深刻。受此启发,李兴龙将创业重点放在如何降低快递业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人力成本上。他2016年来到北京,与内地朋友联合创立公司,发展移动机器人。

  “北京是一个很多元的城市,有文化、有科技、有经济、有金融……”李兴龙说,很多互联网公司和人工智能公司都将总部设在了北京,不少人才也喜欢到北京工作。“我想吸引他们的核心要素应该是这个城市的活力。其次就是这里普惠型的人才政策,只要符合条件,不管你是哪里的身份证都能申请到相关福利。”

  感念扶持 难忘这座城友善

  北京集聚了90多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和近3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集中承载地。李兴龙的公司地处北京五道口,紧邻清华、北大,“因为这里更方便吸纳优质人才。”如今团队成员已达50多人,核心骨干由国外著名大学和国内双一流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组成。此外,北京有很成熟的产业链,如果机器人需要一个特定的零部件,很轻易就能获取,无需到国外采购。在李兴龙看来,这也是北京的优势。

  李兴龙说,能留在北京,与这个城市的友善尤其密不可分。他感念创业初期来自各方面的政策扶持,特别是“首都科技创新券”──一项为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资源的扶持政策,“政府会补贴七成的成本,这让我们的样机制造走过了最艰难的开始。”

  “内地的机会非常多,只要有一个比较扎实的产品,就不愁客户。很庆幸,我们没有放弃做出中国智造的梦想。”李兴龙说。

  八年前,香港姑娘陈思珩怀揣了解祖国的强烈愿望来到北京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学习。2018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留在北京,从事粤语教育工作。在北京,她感受到了这座城的活力和包容。

  开阔视野 为文化交流架桥

  陈思珩说,首都教育资源密集,汇集了内地顶尖高校,不同行业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很适合教育工作者。这座城市历史积澱丰厚,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北京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大家的心态都很开放。此外,云办公、在线教育等普及程度都很高,利于她所在行业的业务拓展。

  陈思珩觉得,在北京的这些年,自己的视野更开阔、心态更开放,生活圈子也不断扩大。内地“双减”政策带动了教育行业重构,素质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红利,陈思珩说,未来会继续留在北京工作、生活。

  作为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理事,陈思珩表示,“在北京这个国际化的舞台上,我也会努力成为联通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窗口,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同胞们相知相识,相亲相爱。”

  港青爱上北京的理由Top5

  六朝古都 历史名城

  “我曾去过故宫、长城、颐和园、李大钊故居纪念馆等地回顾历史,了解中国是怎样发展起来,又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多元中心 活力四射

  “北京是一个很多元的城市,有文化、有科技、有经济、有金融……很多互联网公司和人工智能公司都将总部设在北京,我想吸引他们的核心要素应该是这个城市的活力。”

  优质人才 八方云集

  “我们研发在北京,因为这里更方便吸纳优质人才。”

  扶持就业 政策普惠

  “只要符合条件不管你是哪里的身份证都能申请到相关福利。”

  面向国际 开放包容

  “北京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大家的心态都很开放包容。”

  在京福利多 就业有保障

  “2016年刚来北京的时候,我还犹豫了一下。没有内地身份证,当地的人才政策我能不能享受到?咨询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普惠政策。”提及北京的人才优惠政策,李兴龙欣喜地说,自己可以享受到和内地居民几乎无差别的待遇,各种创业福利政策都可以申请。

  令李兴龙印象深刻的是,在他创业初期,入选中关村雏鹰人才计划,获得了现金补贴。“虽然数目不多,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分担了初创阶段打造样机、招聘员工的投入。”

  陈思珩告诉记者,在她2018年大学毕业时,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个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上,公布的一些信息“就是对我们港澳毕业生开放的。”2019年,国家更是将港澳台青年全面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同等提供就业创业服务。

  陈思珩还特别提到,有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之后,“生活更加便利,坐飞机、高铁,去银行或电信营业厅办理业务都比以前方便很多。在内地就业,也可以跟内地同胞一样参保,享受各项保障。”

  北京部分人才政策

  优化就业审批流程:优化外籍人才来京就业审批办事流程,将办理时限压缩至10个工作日。

  认可境外职业资格:出台《北京市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2.0版)》,已纳入110项“含金量高”的境外职业资格。

  “一业一策”精准引才:“一业一策”制定专项政策,立足集成电路、科技服务、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引才。

  纳入职称评价范围:将港澳台人才及持有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外籍人才纳入北京市职称评价范围,可按要求申报北京市职称考试和评审。

  APP线上服务覆盖:上线“易北京”APP,为来京创业、留学、居住的海外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引才新政加码 港青百花齐放

  近些年,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内地城市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在综合考虑之下,选择将事业重心放在北京,纷纷开启“北漂”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年前,到北京工作的香港人多为外资公司高层。但如今在京工作的港人从事多种行业,包括信息科技、金融、房地产、文化创意、贸易、专业服务等,可谓百花齐放。此外,港青们的就业层次也十分多样,涵盖企业高管、普通管理人员、法律、金融专业人士、个人创业等。

  此前,在问及北京吸引港人的原因时,记者得到的答案多是,“首都地位高、发展机会多、高端人才聚集、文化底蕴深厚”。随着北京引才新政的持续加码,这个答案也有了“加长版”──几乎每个受访港青都能列举出北京各方给予他们的帮助:低门槛的人才政策、落到实处的补贴扶持,都让港青得以立足首都,在北京“孵”出更多梦想之余,更加有了长期扎根的打算。

  近日,内地机构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21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强首位是北京。广阔的市场空间、多方位的政策扶持、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港青北上逐梦。

  古迹多不胜数 文化底蕴深厚

  事业之外,港青们纷纷表示,自己逐渐喜欢上了北京的生活,就连普通话的水平也获得了快速提升。李兴龙说,北京的可爱之处,除了机遇,还在于文化底蕴和便利的生活。

  李兴龙表示,北京历史古蹟多不胜数,获取中华文化知识的途径十分便捷。“我曾去过故宫、长城、颐和园、李大钊故居纪念馆等地回顾历史,了解中国是怎样发展起来。”他说,节假日还会去郊区感受山水之间不一样的北京。

  在陈思珩看来,拥有204家博物馆的北京城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闲暇之余,她就会去到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故宫、中山公园、天坛公园等地看一看,加深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同时,她也会去三里屯、国贸等时尚场所,感受这座城市开放的一面。

  “在这里生活十分方便。”李兴龙表示,“比如在香港刚起步的电子支付,在北京已经普及多年。出门打车、消费,不需要带现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