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喜迎二十大·数说非凡10年 | 碳排放降34.4% 绿色发展奇迹

2022-09-20 04:25: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冬奥会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到有PM2.5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新华社

  中共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举世瞩目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这十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从68.5%下降到5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去年我国上线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绿色越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全国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去年进一步降到30微克/立方米,历史性达到世卫组织首阶段过渡值。同时,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达到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很好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生动展现。

  全国地市PM2.5浓度下降34.8%

  中共十八大以来,内地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34.8%,北京PM2.5平均浓度更是下降了57.7%。

  “为改善北京空气质量,赫赫有名的首钢进行了整体搬迁,并被打造成为北京冬奥组委会办公地、自由式滑雪项目的大跳台比赛场地,实现了由‘炼钢之火’到‘雪舞冰飞’的华丽蜕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曾对媒体介绍说,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理念,可以说,这是绿色奥运的新起点。

  王金南强调,中国以“绿色冬奥”为契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95市城区告别黑臭水体

  每天一早一晚,正是东濠涌最具生机的时候: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老人家漫步强身,小孩子戏水玩乐,让人很难想像这里曾经是广州有名的“臭水沟”之一。

  2013年初,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治理后的东濠涌水质明显提升,非汛期普遍达到Ⅳ类水标准,引来了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红尾水鸲在此栖息。

  “以前都是捂着鼻子快步离开,现在就是一个城市公园,让人流连忘返。”住在附近的老街坊林伯每天都带着孙子前来散步,直言家门口有这样美好的景象“很幸福”。

  这不过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缩影。十八大以来,各地方和部门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行动。生态环境部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全国335馀万家排污单位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完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也拉开帷幕,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如今,中国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提高了23.3个百分点,达到84.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新增太阳能发电量 全球九连冠

  节能减排,大力使用清洁能源是过去十年中国绿色发展的主旋律,这十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从68.5%下降到了5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为5300万千瓦,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12月2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1.79亿吨,累计成交额达76.61亿元。这一系列成绩,是中国政府敢于承诺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底气。

  “碳中和”目标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目标,从各级政府到公众,许多人开始更加关注身边“衣食住行”中的低碳变化。“低碳已经进入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很多衣服都标注着再生纤维,一些服装吊牌上还有碳标签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能查阅从原料开采、加工到产品制造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可见我国绿色发展已经深入人心。”长春“衣世界”服装店老板刘爽告诉记者。

  10亿瓩再生能源 效益国际领先

  节能减排,大力使用清洁能源是过去十年中国绿色发展的主旋律。10年来,以风、水、光伏、地热等为代表的内地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

  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单凭6座无干扰地热供热系统综合能源供应站,便能在零排放的前提下,为159万平方米建筑和3万名科技人才供热和生活热水,是内地目前最大规模使用无干扰地热供热项目。陕西西咸新区发展改革和商务局局长刘洪涛介绍,“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一个供暖季,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6万吨,相当于种植712万棵树的全年生态补偿量,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随着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对于未来地热能的全面利用,刘洪涛信心十足。“计划到2025年,我们的清洁能源项目服务面积将达到1亿平方米,届时一个采暖季即可减排二氧化碳400万吨。”

  记者手记:沙漠变绿洲 生态创举遍神州

  去年,在西安求学的几位外国留学生,相约一起去陕北看沙漠。然而,当他们跟着定位赶到地图中的沙漠时,却惊讶地发现,这里只有一望无垠的绿色,连大一点的沙丘都很难看到。就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之际,路过的一位当地老农一语点破,“这里就是毛乌素沙漠,只是我们用双手将它变绿了。”

  不仅这几位留学生找不到毛乌素沙漠,就连美国太空总署也快找不到毛乌素了。他们近几年发布的卫星图和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一直在不断地变“绿”。特别是在过去的30年里,地球表面增加的5%绿地面积中,仅中国就贡献了25%,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绿化之路”引领者。

  实际上,毛乌素沙漠变绿洲,只是中国生态治理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类似的生态“奇迹”在中国大地上还有很多。过去十年,中国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中国的决心、速度和成果,让世界惊叹。(大公报记者 张宝峰、李阳波、李阳波、卢冶、黄宝仪)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