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湖北省保康县实验小学学生在开学第一课上阅读语文教材。\新华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即使没有读过《孟子》,人们也一定会对先贤孟子的名言耳熟能详。近日却有不少网友表示,记忆中背诵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如今的教科书上变成了“是人也”。对这一话题的广泛讨论,甚至促使许多网友陷入集体回忆,翻出自家尘封的旧课本,誓要“辨个明白”。有专家表示,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前的古代文献中,“斯人”“是人”都有,抄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版本。专家指出,关于古代典籍名言的讨论有助于不同年代的人重温经典、走近传统文化。\大公报记者 卢冶、林凯
数据统计,内地社交网络上关于孟子名句到底使用的是“斯人”还是“是人”的争论,话题阅读量已经直逼4亿。长春网民余文君向大公报记者表示,为了证明“斯人”是正确的,特意打电话让家人把初中课本拍照发过来。“我拿着我的回忆和同事讨论,结果竟然跟我想的不一样。”余文君错愕的向记者表示,还是准备再回家找一找新的证据,因为对“斯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
在浙江省温州市海亮华侨学校任教的王政向大公报记者表示,“目前关于‘斯人’的证据一部分是辅导书以及名人字画上的痕迹,我读书时的教材和现在教书的教材则显示为‘是人’。”
学者:古代文献无定版
在话题引起讨论后,专门从事《孟子》学史和《孟子》传本研究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王耐刚特意对周围的亲人和学生展开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即便是中文系的博士生,认为是“斯人”的比例也要占到了五成以上。王耐刚表示,“从版本校勘的角度来说,‘是人’是对的。从口语化的角度,‘斯人’确实更为顺口流畅。”
在热议声中,有学者认为应进行深入研究。“现代教材一般用‘是’,但也有不少读物用‘斯’。在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都有。如果非要弄明白,还需要做专门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汪启明表示,“孟子本人用的是哪个版本?能查,但不绝对可靠。因为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以前,文献多为手写,抄的过程中仓促之间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定版。”
记者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发现,输入“降大任于斯人也”全文检索能查到16490条结果,输入“降大任于是人也”能查到3653条,显示“降大任于斯人也”似乎是更为主流的引用方式。
教师:回顾经典更有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具有19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李龙向大公报记者表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时常会探讨。但近些年学校使用的几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是“是人”。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其实并没有什么过度纠结的必要性。实际上,二者都是‘这人’的意思,基本没有差别。‘是’和‘斯’都可以作为代词‘这’来使用。”李龙进一步解释。“有很多人发信息给我问我到底哪个对。其实,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与其纠结于是‘是人’还是‘斯人’,不如好好回顾通读一下这篇课文更有意义,如果一直纠结于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就完全偏离了语文学习的正道了。”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也同样表示:“我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意义不大,应该属于学术领域的研讨。大众只要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一个热搜,能让大家更关心《孟子》的文本,从而愈发走近中国传统文化,这才是讨论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