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随着内地优化防疫,位于吉林的郑晓泽的餐馆生意迎来转机。/受访者供图
内地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但餐饮行业仍不太乐观。“近日阳性病例不断增长,人们都不出来就餐了,就连外卖也很少。”盼望了三年的解除封控,还是让吉林餐馆老板郑晓泽措手不及。“尽管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难,但这也是迈向希望的第一步。”虽然最近几天生意经常挂“0”,但郑晓泽依旧信心满满。“生活嘛,笑一笑就好了”“相遇不一定有结果,但一定有意义”……这些餐馆墙上挂着的鼓舞人心的标语深受青年消费者喜欢,也反映了近三年来郑晓泽的人生态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疫情并没有打趴这家东北餐馆,通过改良外卖、研发新品与亲自在夜晚献唱,郑晓泽渐渐探索出了一条“突围”之路。
大公报记者卢冶、林凯
“我开餐馆两年半,经历了两年疫情。”提到疫情的“苦”,郑晓泽打开了话匣子,“刚开始开餐馆就是想多赚点钱,所以开在了长春淨月大学城附近,装修稍微‘出圈’,很容易吸引大学生消费打卡。刚开业的时候,餐馆的确迎来了一波‘高峰期’,50多平米的面积,每月纯利润能有5万元(人民币,下同)。”作为95后老板,郑晓泽创业初期就“崭露头角”,于是一鼓作气,又将二楼的空间租下来准备拓展店面。
“二楼是去年11月租的,没多久大学生放寒假,生意慢慢惨淡,本以为寒假过了就好了,却没想到三月吉林爆发了大规模的疫情,全城戒严,餐馆也只能封闭歇业,营业额降为0。”郑晓泽回忆起那段“只出不进”的日子,依旧历历在目。
“奶茶杯肉桶”够噱头
为了改变现状,郑晓泽的餐馆像大多数实体餐饮店一样,也入驻了外卖平台,希望以此弥补线下客流量的不足。“我把消费群扩大到店舖周边6公里内,但一天最多也只有10多个外卖订单。”在一筹莫展之际,郑晓泽决定釜底抽薪,他投入了一笔钱购置了一套新的外卖餐盒,酷似奶茶杯的“锅包肉肉桶”就此诞生。“虽然餐盒价钱增加了成本,但是不少年轻人被这个新颖的肉肉桶吸引,换完餐盒后外卖量也增加了许多,仅锅包肉一天就能有50份左右的订单。”
一鼓作气,郑晓泽又重新装修,将餐厅二楼打造成一个小型酒吧。这样白天一楼是普通的餐馆,晚上二楼摇身一变成了音乐酒吧。“我本人唱功还不错,所以晚上就在二楼酒吧做歌手,唱到开心时也会有顾客主动上台合唱,夜晚的时候餐馆气氛最好,客流量也多了起来。”
不仅如此,郑晓泽还开通了各个短视频平台的账号,线上带货,线下引流到门店。“我们在各大平台上推出了团购套餐和消费券,现在一个月通过线上平台能卖出500份套餐。来的人多了,回头客也就多了,生意也慢慢好起来了。”郑晓泽自豪地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突围”路上的成功心得。他说,断断续续的疫情很“锻炼”人,餐馆从最开始的依赖大学生,到现在即使大学封校,顾客仍络绎不绝,“现在每个月纯利润大概有3万,虽然比不上最开始的收入,但我也很满足了。”
营业额1%捐白血病患儿
“我们每天会将营业额的百分之一用来做公益,帮助白血病患儿。”郑晓泽将手机上的每天捐款信息与记者分享,“公益事业往往不缺同行者,有多大能力用多大的劲,疫情之下,谁都不容易。”从2021年的11月1日到现在,他已经坚持了一年有余。
除了捐助之外,窗上还贴着“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热水”“愿这座城市感受到你我的温暖”,在郑晓泽看来,需要为身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提供便利,“夏天,餐馆欢迎他们来吹冷气休息,冬天也可以提供温暖。”
“身边都是善良的人。”郑晓泽如是说,“停工四个月最让我担心的就是房租,但房东理解我们的难处,提出只交一部分房租就可以,减轻了很多压力。”郑晓泽眼眶红了好几次,“政府也为我们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不仅减税,还给予了房租和水电补贴。疫情虽难,但人心不倒,再大的困难也能一起克服。”
“疫情三年 居安思危很重要”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疫情之下,餐饮行业虽然深受影响,但餐饮业身处复苏的第一线。我相信,疫情砸不死这个千年行业。”谈及未来,郑晓泽信心满满。就在上个月,他又琢磨开一家分店,扩大经营。
“疫情三年,居安思危很重要,作为一个餐饮人应该清晰地知道,哪怕今天是盈利的,说不定哪天就会亏损甚至结业。”郑晓泽认为,“即使是没有疫情,一样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真正受欢迎的餐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我想做这样的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