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上海的方舱医院,智能机器人正在配送饮用水。/新华社
新冠疫情伊始,科技创新就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各个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新冠感染“乙类乙管”以前,中国以“防”为主的抗疫阶段,无论从五条路线疫苗研发,再到健康码、大数据等现代工具的运用,都将14亿中国人保护得很好。不过,随着新冠感染进入“治”的阶段,中国在临床治疗上,尤其是新冠药品、医疗机械领域的自主研发,都成为必须要正视的一块短板。
去年底以来,内地各地都经受着新冠疫情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疫情高峰前期,布洛芬等对症药物产量低、铺货少,进口和国产特效药长期属于“一盒难求”的状态。客观来讲,国产的新冠药物,无论是从前期临床试验数据还是感染者反映的真实疗效,距离进口药物尚有差距。而费用高达2000多元一个疗程的进口药物,无论对于患者个人还是整个医保体系都是巨大的冲击。这并非中国医药研究者、企业不够努力,而是在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上存在的长期难题。
新冠病毒将不断产生变异,并长期与人类共存,这已是全球学界的共识。中国疫情走向开放后,必将面临更多的、一波又一波的变异株冲击。在“防”为主的阶段,群防群控、社会组织动员能力都是关键;进入以“治”为主的阶段,则要实打实拚“硬科技”的能力。尽快研发出保护效果更佳的疫苗,更加有效、经济、可及性强的药物,并在国产医疗机械研发生产上取得突破,给中国医护人员配备好最佳的“武器”,才是未来战胜新冠病毒的关键。